1. <p id="xxo8s"></p>
    2. 中科院發布2016―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2016-03-17 20:51: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院發布2016―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6―2030年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已正式出版并公開發布。該報告共提出23個空間科學計劃,至2030年前預期發射近20顆科學衛星。

        這份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的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團隊撰寫。主要作者、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介紹,空間科學是指以空間飛行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吳季稱,這份報告有三個主要亮點。首先是明確空間科學衛星的遴選機制,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采用國際空間科學領域通用的“自下而上”的遴選機制,例如根據科學目標先進性、重大性和學科分布優勢,從目前已具備立項基礎的8個背景型號里“優中選優”。其次是提出至2030年中國空間科學擬研究的科學問題與空間科學計劃,比如“黑洞探針”、“天體號脈”、“火星探測”等。第三是明確提出國家經費投入預計。

       

        報告稱,以“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空間科學投入47億元(人民幣,下同)進行計算,如果與科研經費占國民經濟總值的比例投入保持同比增長,那么“十三五”將有80億元、“十四五”將有116億元、“十五五”將有156億元。

        根據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已被列入未來五年中國將重點突破的基礎前沿科學領域。

        “空間科學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吳季對中新社記者說,目前中國空間科學任務多是“一事一議”,缺乏持續、穩定的經費預算支持。描繪出至2030年的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可供社會公眾了解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的現狀及未來,也可為相關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吳季還透露,按照“十二五”期間啟動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計劃,繼2015年末成功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之后,2016年還將陸續發射“實踐十號”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完)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