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青海瀾滄江源頭“垃圾換文具”緣何“舉步維艱”

      2017-07-12 15:18: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青海雜多7月12日電 題:青海瀾滄江源頭“垃圾換文具”緣何“舉步維艱”

        作者 孫睿

        地處瀾滄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實行兩年多的“垃圾換文具”舉措,今年似乎變得有些“舉步維艱”。

       資料圖 雜多縣格薩小鎮。中新社發 胡貴龍 攝
      資料圖:雜多縣格薩小鎮。中新社發 胡貴龍 攝

        與前兩年生意很紅火的時候相比,現在設在各學校的垃圾換文具點顯得有些冷清。

        雜多縣地處瀾滄江源頭,境內平均海拔4200米,生態極為脆弱。兩年前,雜多縣官方在學生中開展了“垃圾換文具”的環保行動,學生可根據撿拾垃圾多少在校文具店換鉛筆、作業本、足球等文具。

        “我們這里以前擺了三個垃圾桶用來放學生撿拾回來的垃圾,現在只有一個。”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副校長尕瑪求尼11日說,如果不是學校提供場地,不收租金,這里換文具的店早就開不下去了。

        記者在這家文具店看到,鉛筆、本子、足球等文具用品擺滿了3米長的貨架。“以前這里經常缺貨,最高峰的時候我們一天換出去200多只筆,現在一天最多換十幾只,有的時候一天都沒有換出去一只。”尕瑪求尼說。

        “以前上學的路上隨便可以撿到很多礦泉水瓶,紙盒子,但是現在很難看到了,我們都是把自己喝完的空瓶子和廢本子攢起來,然后才換文具。”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八年級學生本措說。

        “因為可以兌換文具,所以我們以前平均每個學生每天可以撿拾五六個塑料瓶,還可以搜集廢紙。但是現在垃圾越來越少,上學路上很少能看到垃圾。”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八年級學生尼瑪旺毛說。

        在雜多最早開展“垃圾換文具”的第三完全小學也面臨同樣的狀況。

        “2015年剛實施垃圾換文具的時候,一天有近百個學生來換取文具,現在一天來換取文具的學生還不到十個,感覺文具店都快支撐不下去了。”雜多縣第三完全小學書記曲周達杰說。

        曲周達杰說,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至今,該校學生已撿拾塑料瓶7500余個,換取價值近3萬余元(人民幣,下同)的文具。

        從2015年開始,雜多縣率先在青海省內將環保教育納入課堂,如今這些教育正在逐漸顯現效果。

        雜多縣教育局辦公室秘書巢守武介紹,以前學生們喝完飲料吃完零食都會將垃圾隨手丟棄,但通過“垃圾換文具”,現在很多學生已養成主動撿拾垃圾的習慣。尤其是每年采挖冬蟲夏草時,學生們所帶進山里的零食吃完后也不會亂丟,會主動搜集到袋子中帶到山下。

        據統計,從2015年至今,雜多縣18所中小學校共撿拾垃圾達5噸。

        雜多縣城垃圾的減少除了“垃圾換文具”外,還與當地居民垃圾收集分類意識的提高有關。

        雜多縣社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阿英介紹,2015年該縣推行垃圾分類,當地居民將生活垃圾分類主要分為塑料瓶、紙張、玻璃瓶、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五大類。最終由社區服務站安排垃圾車并對分類好的垃圾進行轉運。

        “通過政府和社區的宣講,我們知道了垃圾分類很重要,有的時候我還會和家人、鄰居一起撿拾社區和街道旁的垃圾。”雜多縣吉乃灘社區的居民東周松保說,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啟動兩年半來,街道干凈了很多,以前隨處散落在街頭的垃圾現在根本看不到了。

        “每年我們都會對垃圾分類做的好的居民給予每年500元的獎勵。這樣能夠帶動大家彼此監督,提高環保意識。”阿英說,幾年前縣城不是這個樣子,那個時候垃圾遍地,現在你想撿個垃圾都不好撿。(完)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