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城市夢”夢圓大石山區

      2016-04-14 11:41:36 來源:廣西新聞網

        “活了這么大年紀,沒想到能住進這么好的房子!”80歲高齡的覃奶奶滿臉笑容。2015年7月,她一家四口從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一個山旮旯搬進位于縣城的生態民族新城新房子,120平方米三房兩廳的大房子,一面墻大的玻璃窗戶,燃氣灶、冰箱、彩電等家電一應俱全。至今,有五千多人像覃奶奶一樣圓了“城市夢”。

        大化處于紅水河中游,是水電之鄉,境內梯級建設有巖灘、大化兩座國家大型水力發電站。庫區人口10.7萬人,占總人口的23.2%。石山占90.1%,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土”之稱。伴隨石山、庫區而來的是貧困,目前,該縣仍有貧困人口8.078萬人。

        近年來,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大化按“無土安置”的方式,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的新模式,對部分生存條件惡劣、不具備就地解決溫飽能力和條件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將他們搬遷到基礎設施條件好、發展空間大的縣城區,并配套建設有就業創業基地,使他們擺脫惡劣環境的束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讓搬遷居民“搬得出、穩得住、有活干、能致富”。

        石山庫區讓“城市夢”難圓

        覃奶奶是巖灘庫區移民,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安置到乙圩鄉巴追村時,她的兒子只有8歲,一家人居住在瓦房里,每月靠著500元的移民補貼過日子,每次去趕集,還需要花上10元錢乘坐2-3個小時的船。

        31歲的黃春雷是覃奶奶的兒媳婦,原來在老家種玉米,每年畝產不到1千斤,刨去成本,辛苦勞作一年,每畝地純收入也就是幾百元。2006年,她毅然決定奔赴廣東去打工,每月能夠掙得2千多元。在這山旮旯,“交通不便利,對孩子教育也不好”,她心里埋下一顆“搬出來”的種子。

        這里的自然環境成為居民脫貧致富最大的障礙。大化石漠化面積土地面積13.83萬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0.93%,是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縣區之一。全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7畝,人均耕地0.3畝以下有近14萬人。伴隨著石漠化而來的就是貧困。全縣總人口46.1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7.66萬,占總人口的81.6%。該縣是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的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據大化脫貧攻堅指揮部介紹,從1988年建縣以來,大化探索多種扶貧開發的模式。從縣內搬遷到縣外安置的有北海星星農場、九曲灣農場、環江異地扶貧安置場;縣內異地安置的有城郊扶貧開發區、碧城扶貧開發區、常青扶貧開發區。與此同時,也實施了一批鄉內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從總體情況看,異地扶貧安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部分搬遷戶返遷回原住地、搬遷戶與當地群眾矛盾糾紛大、有土安置征地難等問題,實施大范圍的異地有土安置難度大。

        近年來,大化開發建設望陽曦龍灣、江濱花園等住宅小區,共建設住宅6200多套,其中農民工進城購房4300套,占三分之二比例。一些較為富裕的農民工甚至到縣城買地皮起房子。貧困群眾從惡劣的自然環境搬遷到縣城生活的愿望非常強烈。據統計,全縣仍有13407戶60333人愿意異地搬遷。

        政策疊加助數萬人“洗腳上樓”

        “這里讀書方便,我沒文化,不想讓小孩和我一樣打工?!秉S春雷把讀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也帶進縣城讀書。她一家搬進的是大化易地搬遷生態民族新城,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結合試點工程,目前全縣有1128戶5618名貧困戶獲得民族新城內的新房子。

        大化發改局副局長陸生善介紹,生態民族新城項目總占地面積3158畝,總建筑面積380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50多億元,規劃安置1.5萬戶6萬人。

        整個項目投資50多億元,單靠該縣的財政是很難以達到建設目標。該縣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引進香港?恒益集團,引進民間資本合作建設試點工程。即縣人民政府提供土地,涉及公共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由縣財政負擔,壓低了建設成本,開發商按照規劃投資建設,并保證搬遷農戶的安置,在滿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用地需要的基礎上,將富余土地用于城建項目開發,所得的收益彌補了政府補助資金不足。

        “該項目一期工程的建安費用大約是1540元/每平米。按照農戶自籌資金980元/平方米加上政府補助400元/平方米即1380元/平方米。如此算來,投資商目前每平米還虧160元/每平米,但通過富余的土地開發來彌補投資商的成本,從而達到了平衡?!标懮平o記者算起了經濟賬。

        大化縣委、縣人民政府明確規定,該工程所產生的各種留縣稅費,全部用于本試點工程配套基礎建設。該縣還框定開發商安置房售價。安置區設計120平方米和140平方米兩種戶型,第一批安置房售價每平方米1380元,選擇120平方米戶型的搬遷戶,個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政府補貼每平方米400元。選擇140平方米戶型的搬遷戶,其中120平方米個人支付每平方米980元, 20平方米個人支付每平方米1900元。

        該縣對易地扶貧搬遷戶,每人補助6000元。以全家5口人來算,國家對易地扶貧搬遷戶補助每戶30000元,按照每平米1380元來算,國家補助部分資金已經解決了農戶購買房子21.7平米的面積。大化的補助標準為400元/平方米,按照120平米戶型來算就是48000元,即解決了農戶購買了120平米房子之中的34.8平米的面積。

        對于搬遷移民農戶新建或購買住房,大化還給予貸款貼息,按每戶不超過10萬元的額度和不高于同期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給予全額貼息補助,連續貼息期限可以達3年,特別貧困的搬遷戶連續貼息期限最高可達5年。

        3月下旬,大化移民搬遷專責小組又向記者傳來最新的信息:“貧困人口人均購(建)房補助不低于2.4萬元/人(極度貧困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購(建)房補助最高可達3.6萬元/人)。按照相關補助政策,最高補助金額不超過14萬元/戶?!?/p>

        完善配套讓移民真正成為“城里人”

        生態民族新城這是怎樣一座新城?

        “項目以‘再造一座新城’的城市發展理念為核心,以‘居住、商業、文化、旅游’等“四位一體”進行整體定位與規劃?!痹谏鷳B民族新城售樓部,陸生善指著沙盤上一棟棟房子告訴記者,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安居工程、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工程、配套就業設施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工程等方面內容。

        該縣還結合生態民族工程建設,實施縣城中心區“兩縱五橫”主要街道環境綜合整治,將縣城中心區建設與水電文化、奇石文化、長壽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態保護結合起來,構建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的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型城市,通過以城聚業、以業興城,拉動旅游、娛樂、餐飲、購物、保安、保潔、物業管理等服務行業的發展,讓入遷戶增加就業、創業機會。

        新城用地怎樣構成的?大化國土資源局干部韋國朝稱,根據詳細控制規劃,生態民族新城工程由道路分割形成的6個生態居住組團,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幼兒園、中小學、醫院等公共服務區,被征地農戶安置區,“七站八所”安置區,位于項目區東南角和西北角的公園用地以及文化體育館等公共服務區、就業服務區等6個生態組團。

        生態民族新城工程于2012年12月動工建設。目前,項目完成投資17億元,建成安置公寓樓40棟,以及水、電、路、建材市場、廣場等基礎設施,配套的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已全面動工,可滿足民族新城居民子女就學需求。

        此外,該縣在政策上不設關卡,安置農民可以自愿為原則,可保留原籍,也可隨安置辦理轉戶手續;生活困難的搬遷戶可按程序申請低保;學生上學,如搬遷戶戶口尚未遷入縣城的,可以由原所地公安機關和搬遷戶所在的社區出具證明就近上學,享受與縣城區戶口同等待遇。

        對移民搬遷的農戶,大化允許其保留原居住地的林權、承包地和宅基地。搬遷到生態民族新城的移民搬遷戶,可到農民工創業園、中國西南長壽養生電子商務基地進行創業,享受房租減免等優惠政策。養老保險、新農合、低保等按屬地管理原則給予享受。

        “該項目第一階段工程于2012年6月開工建設,占地611畝,用地指標已落實?!贝蠡瘒临Y源局局長韋姿羽說,該項目需征收縣城周邊群眾土地,為完成項目二期工程征地工作,大化對被征地農民采取了貨幣安置和留地安置兩種安置方式。即除了貨幣補償外,還同意征一畝地給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1.8分地作為留地安置。目前基本上所被征地群眾都能接受這樣的安置方式。

        “按自治區公布的標準,大化大化鎮征收農用地補償標準為5.049萬元/畝,目前大化生態民族新城工程農用地補償高達8萬元/畝,且每畝安置80平方米的宅基地,大大超過了自治區公布的征地統一年產值?!表f姿羽透露。

        據大化脫貧攻堅指揮部介紹,生態民族新城二期工程擬征地2547畝,計劃安排易地扶貧搬遷戶5259戶2.316萬人。工程項目的總體規劃已完成,征地工作已全部完成踩線,并完成對被征地農戶、人口、土地權屬、界線、耕地面積、地上附屬物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核實。

        移民近期有收入遠期有產業支撐

        “能夠照顧孩子和老人,家門口打工還是比外地強?!痹诖蠡鷳B移民新城農民工創業園孵化基地一家服裝廠打工的的移民藍女士笑著說。

        2015年底,藍女士一家從大化七百弄鄉保上村搬遷到民族新城內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如今,兩個孩子都在縣城上學。她曾經住在老家,走路到公路都需要2個小時左右。丈夫在家里種玉米,肥料都難買得起,僅僅能夠糊口。

        從老家搬過來,她馬上找到這個生產內衣的工作,每天能夠免費吃到早、午餐,每月能夠掙到1500-1600元的工資,丈夫也很快在民族新城建筑工地做上了水電工,每月能夠掙到3000多元,一家人生活變得越來越有奔頭。

        該服裝廠老板黃蘭玉告訴記者,該廠主要生產出口內衣。目前工廠投入了20多萬,購買了50多臺縫紉機,招聘了35人,很大部分為移民,工廠正在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還能夠提供100人左右工作崗位。

        “搬出來”只是移民搬遷成功的第一步,怎樣才能讓移民在城市真正扎根?

        2015年8月,廣西國土資源廳、人社廳、發改委、財政廳確定大化縣為廣西14個縣(市、區)農民工創業建設試點縣之一。大化將農民工創業園建設項目融入大化縣易地搬遷生態民族新城的配套就業設施工程,統籌規劃建設。

        該創業園設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培訓中心、長壽養生電子商務中心、倉儲物流園、勞動密集型產業標準廠房區等6個功能區。

        大化脫貧攻堅指揮部介紹,目前農民工創業園第一期建設已基本完成,農民工創業園孵化基地已初具規模。該孵化基地目前已有制衣廠、家具廠、電子廠、物流公司等26家企業進駐置業,提供就業崗位約1000個。創業園建成后,可接納50家以上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創業置業,可安置3萬人以上。

        為了使搬遷戶順利找到工作,大化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先后建立了1個縣級農民工轉行就業培訓基地、5個職業技能定向聯合培訓點和13個特色產業培訓基地。根據各個基地的培訓功能,由對應職能部門組織實施,開展專項技術集中培訓,增強搬遷群眾勞動技能,提高他們就業成功率。

        大化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結合起來,生態民族新城工程配置了“聯排式”沿街商鋪,集中設置商業、建材交易市場、民族工藝品交工交易市場等為搬遷農戶充分就業,確保入遷戶有穩定收入。

        陸生善稱,生態民族新城工程東南面建設建材市場,為第一批960戶入遷戶配套安排每戶20 平方米、每平方米售價3000元的商業面積,由購買農戶自由組建經濟實體,或由公司統一經營或統一對外出租,所得利益由組成的農戶統一分配,保障入遷群眾的收入。

        通過出臺一系列的產業扶貧措施,該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結合試點工程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貧困戶可以近期有收入、遠期有產業支撐。

        脫貧攻堅藍圖已經描繪好,3月23日,大化脫貧攻堅工作會透露:2016年要確保3425戶1.42萬人的搬遷任務完成。(石钖)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