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合作社成群眾致富“火車頭”
目前,大化已流轉土地4萬多畝,成立合作社、家庭農場182家,吸納萬千農戶就近就業
眼下,正值管護果樹的好時節,大化瑤族自治縣廟鄉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在富硒沃柑產業示范園里除草、剪枝、施肥、灑農藥,忙得不亦樂乎。
合作社辦公室負責人韋榮朝介紹,該合作社是通過整合零星分散的土地資源,由能人引路、群眾參與土地入股,成效分紅的方式,共同致力于脫貧奔小康。目前,示范園種植沃柑1600多畝,示范帶動當地群眾2000余人就業。
上述是大化縣大力培育產業合作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助推全縣脫貧攻堅進程的一個縮影。
該縣把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與招商引資、激活閑散資金結合起來,用足用活現有的政策、資金和技術優勢,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合作社,把合作社打造成社會資本的集聚地,增強精準脫貧工作的實效性。圍繞核桃、甘蔗、兩性毛葡萄、沃柑、砂糖橘、黑山羊等產業,制訂長期的規劃方案,舉全縣之力抓落實,逐步形成特色產業格局。目前,全縣已建成縣級核桃種植示范基地1.02萬畝,村級示范基地118個、面積2.08萬畝,甘蔗種植面積達7.08萬畝,水果種植總面積達4.8萬畝,吸納3000余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去年,該縣水果總產量達11759噸。
該縣積極推行“三種模式”,把專業合作社打造成產權改革的試驗場,調動和激發群眾發展產業的活力,促進貧困群眾依靠產業脫貧致富。推行土地入股模式,使農民變“股東”。鼓勵山區群眾以林權地、撂荒地等入股合作社,使其集中連片發展。合作社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經營,群眾參與管護,收益按約定比例分成。這使農戶與合作社、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有效調動了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既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群眾增收;推行租地模式,使農民變“工人”。通過土地流轉,使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既可在合作社就近務工,也可外出打工創業,在獲取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時,增加勞務收入;積極推行“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優先吸納流轉土地、林權地的群眾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參與務工,在培育產業的同時,也增加了群眾收入。如大化鎮仁良村的兩性花毛葡萄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完成土地租讓或入股達1000多畝,涉及120多戶農戶。截至目前,該縣已流轉土地4萬多畝,全縣已成立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82家,其中,水果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有36家,所發展產業涉及種植、養殖、水產、服務和林業等各行業,惠及萬千農戶。
該縣致力于把合作社打造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該縣在精準扶貧貸款工作中,對于信用透支、年齡超限或沒有投資需求的貧困戶,創新三方帶動信貸模式,即由產業專業合作社、鄉鎮政府、貧困戶三方簽訂帶動協議,將精準扶貧貸款貸給合作社,以盤活資金、壯大產業。同時,開展技術培訓,現場示范,解決群眾發展產業的技術難題。今年一季度,該縣累計開展技術培訓100多場次,培訓群眾超過1萬人次。此外,該縣合作社充分發揮其信息渠道暢通的優勢,提前與農戶簽訂產品訂單協議,待產品成熟后,按照市場價優先收購,分擔了貧困群眾的風險,排除了其后顧之憂。如大化天然絲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行模式,農戶在自家的土地上種植絲瓜,合作社負責提供瓜苗、棚架和統一指導技術等,公司按保價收購絲瓜,并加工成護膚品。 (覃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