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春節檔中國市場全靠好萊塢 國產片集體缺位
原標題:好萊塢的套路仍值得學習
后春節檔的中國電影市場,連續上映了好萊塢大片――《極限特工:終極回歸》、《刺客信條》、《生化危機:終章》,三部在北美本土口碑票房雙雙仆街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紛紛在內地市場斬獲高票房:《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累計票房已破10億元,而上周五上映的《生化危機:終章》首周末也收獲了超過6億元的驚人成績。值得一提的是,這幾部用的都是好萊塢爆米花大片的一貫套路,并沒有任何創新,這也是它們在北美本土口碑不佳的原因之一。然而套路雖老,在內地市場依然有效,一方面是由于春節過后國產片集體缺位把市場拱手相讓,另一方面說明套路仍有值得國產片學習的地方。
現象
后春節檔市場
全靠好萊塢
據電影專資辦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周日,2月24日上映的好萊塢續集電影《生化危機:終章》的內地票房已經突破了6億元,更早前上映的《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累計票房突破了10億元,成功晉級中國影史進口片票房的前十?!渡C:終章》的票房表現更加搶眼一些。該片上映首日的票房就高達2.27億元,榮登內地影史第5名,在進口片中僅次于《速度與激情7》(3.99億元)和《魔獸》(3.02億元)?!稑O限特工:終極回歸》和《生化危機:終章》兩部好萊塢大片相繼發力,徹底燒燙了“后春節檔”的電影市場,最近兩周的周大盤均保持在10億元以上。如果把它們在內地市場的票房成績和北美本土成績作對比的話,就會發現《生化危機:終章》和《極限特工:終極回歸》在內地市場的票房表現絕對稱得上“狂飆猛進”。以《生化危機:終章》為例,該片在中國首周末3天的票房,相當于其在北美一個月票房的三倍多。
院線人士指出,《極限特工:終極回歸》和《生化危機:終章》在內地票房大賣,游戲改編和系列電影奠定的粉絲基礎功不可沒。從1996年至今,《生化危機》一共發售了9部正傳游戲。不久前《生化危機7》在Steam上發售,中國區的銷量占到8%,排在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第三位。而《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的主演范?迪塞爾,更是憑借《速度與激情》系列在中國擁有大量的粉絲。他深知中國市場對于他所主演的動作電影的重要性,甚至在《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的首映式上直言不諱,稱該片拍不拍續集完全取決于在中國的市場表現。
分析
國產片缺位
老套路顯威力
進口片能夠獨霸后春節檔市場,除了本身的粉絲基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國產片集體缺位拱手讓出了戰場以及中國觀眾依然認好萊塢大片“套路+情懷”的這枚安利。
經歷了賺個盆滿缽滿的春節檔之后,國產片就像一座失去引擎的飛機,只能在市場上搖搖欲墜地下滑再下滑。從春節檔至今,電影市場幾乎沒有上映過能夠拿得出手的國產片。情人節檔期勉強有《瘋岳撬佳人》、《合約男女》、《上海王》,但這些國產片不僅票房不盡如人意,口碑也一塌糊涂,連接近及格線的都沒有。以上周日的票房統計數據為例,前五全部是進口片,第六到第八位居然是春節檔上映的國產片,國產新片連前八都進不了。
《極限特工:終極回歸》和《生化危機:終章》這兩部續集電影,一個是老大組隊對抗邪惡組織,另一個是女神愛麗絲開掛打喪尸,呈現方式也都是激烈的動作戲滿滿,務必要讓觀眾看得爽,這些都是玩了十幾年的老套路。這樣的套路在被爆米花電影轟炸了幾十年的北美觀眾看來槽點滿滿:缺乏創新的劇情編排、空洞卻泛濫的續集情懷、焦躁而機械的視覺場面,但對于處在電影工業才剛剛起步的中國,對好萊塢大片素有好感的中國觀眾而言,這樣的套路恰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散發出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套路”之外,中國觀眾也很認“情懷”這塊招牌。當年的《速度與激情7》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很大原因就是主角保羅?沃克的意外去世引發了影迷的集體懷念?!稑O限特工:終極回歸》和《生化危機:終章》,從片名上看就知道在打情懷牌,一個是范老大的回歸,另一個是“十五年生化情”的告別?!渡C:終章》中,更是有眾多的經典角色的回歸,大結局就是循環回到第一部中的人物和主題,將六部影片串聯起來,為延續15年之久的“生化情懷”畫上句號。
業內
工業化類型化
是未來方向
套路雖然老,有效果就好;情懷很俗,用得好也是電影吸引觀眾的法寶。近些年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有很多國產片以小博大,贏了票房也賺了口碑。然而,2016年中國電影來了一次大腳剎車,讓很多國產片的片方措手不及。曾經輕松可到的10億票房,如今已經成了難以突破的瓶頸,以至于現在流行國產片票房過5億就可以開慶功會了。
雖然票補退潮、電影大小年都成了解釋2016年度票房增長放緩的理由,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觀眾越來越意識到看一部電影所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并由此對上映影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觀眾想看的電影,他才會買票去電影院看。華誼兄弟電影的總經理葉寧認為,這是中國電影的一次轉型,向“內容為王”時代的轉型,也是向工業化類型化方向的轉型。好萊塢的爆米花電影,看上去滿滿的都是套路,實際上是成熟的工業體系下的產品。情懷牌、大場面、驚險刺激的動作戲、結尾適當的升華……這些類型電影的套路看上去很簡單,但國產電影就是做不出來。正如葉寧所說,這些套路背后代表了電影工業的強大,是值得中國電影學習的地方。“你想到的東西他們能夠做出來,而且是高質量的做出來,其實牽涉到背后各個部門各個工種的方方面面,從前期劇本到中期拍攝再到后期的技術特效,再到多個團隊的管理協調,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也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的。拍出一部有質感的大片,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在葉寧看來,類型化工業化一定是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
北京晨報記者 楊蓮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