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導演集體吐槽:流量明星成了一把“塑料花”
寧浩、陸川、徐崢、馮小剛(左起)四位導演對“小鮮肉”演員頗為不滿。
本報記者 袁云兒
“前兩部面包車是跟班的工作人員,第三部面包車才下來明星。我給你數數:一個化裝,一個梳頭的,一個弄衣服的――弄衣服的還有一助理,經紀人,經紀人助理,演員生活助理,教演員學英語的老師。還有一個三人拍照團隊,這三個人是個編輯部,帶修圖、帶寫稿。最后三個司機加上明星本人,一共就是16個人。人家好萊塢演員絕大部分一個人背著包就來了。”馮小剛掰著指頭吐槽國內明星的大排場,贏得全場觀眾認同。
昨天,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關于演員,導演有話說”論壇上,針對國內演員種種亂象,馮小剛、寧浩、徐崢、陸川四位大導演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吐槽。
明星太忙
導演約他們聊戲都見不到
剛開場,陸川就略帶委屈地說,導演的行業地位正在直線下降。“以前見演員特別好約,我說燁子(劉燁)咱們能見個面嗎?這邊找一個酒館,倆人坐下就開始聊戲了。說見吳彥祖也能見,見周潤發也能見?,F在要見一個年輕演員,有4個經紀人攔著說不能見,說演員很忙。”他直言,目前導演與演員缺乏溝通機制,想找年輕演員聊戲基本碰不著,“開機那天能來就不錯了,而且中間還老得走。”陸川說,導演拿出幾年時間拍一部戲,而演員只給幾天,“特別不想用他們”。
演員不花時間琢磨戲,大量參加綜藝節目,透支曝光率,也遭到四位導演集體反對。馮小剛認為,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和綜藝明星應該是三類人,“現在是三合一,對綜藝的傷害小,對電視劇有傷害,對電影的傷害就太大了。”寧浩分析,演員如果平時生活中新聞太多、在綜藝節目里曝光太多,會在觀眾心中形成一個既定形象,等到塑造角色時,觀眾就不容易相信了。“大量曝光之后,明星就無法再做電影演員了,因為電影的作品感非常強,觀眾認可你(塑造的角色)才能完成。”
徐崢直言,在偶像文化的沖擊下,別說像阿米爾汗拍《摔跤吧!爸爸》那樣增肥又減肥,許多演員連基本職業規范都做不到。“進劇組起碼要給出三到四次的時間來試造型,不是說你第一次做完造型就OK了,還得做很多調整。演員拍一個戲得坐在一起讀一次劇本,這是最起碼的標準。讀完了還得跟導演聊一下,你對這個角色有什么想法?臺詞、人物行為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需不需要改劇本?這都得留出時間的,更不用說體驗生活。”但令徐崢悲哀的是,很多演員連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
演了爛片,演員有沒有責任?徐崢明確表示,演員應該對挑選劇本和作品負有責任。“觀眾為什么沖你這個明星來?觀眾認定只要是你的戲,那么這個劇本錯不了,你在100個劇本里面篩選過了,你不應該挑錯了。”
市場畸形
資本“唯流量論”綁架選角
既然偶像演員不好,導演為什么還用他們?陸川一語道出背后原因:“因為投資方說他們數據好。”一旁的馮小剛趕緊糾正,說現在叫“流量”。在資本的綁架下,選拔演員的標準不是適合與否,而是“唯流量論”,那些擁有大量粉絲的“小鮮肉”“小鮮花”演員,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
“這些孩子他們本身沒有問題。”馮小剛坦言,自己接觸過的這些年輕演員“想努力”“想演好戲”,但時間被經紀人安排的各種節目和活動塞滿。“他們疲于奔命在各個舞臺上、各個秀場上,被集體弄成了一把‘塑料花’。但演員實際上還是需要有安靜的生活。”資本希望通過“小鮮肉”盈利,就必然會最大限度壓榨“小鮮肉”的時間和精力,以至于他們沒辦法全情投入到表演中去。“那些有流量的,哪兒有會演戲的?”馮小剛反問。
四位導演一致認為,中國不缺好演員,但在畸形的市場環境中,他們反而被邊緣化,缺少出頭之日。“我知道有好多好演員閑著呢,而且片酬很低,愿意拿出三個月時間給你,你用嗎?他可以塑造這個角色,但他沒有流量怎么辦?”徐崢認為,現在缺少一套機制,可以把真正會演戲的人轉換為有流量的演員。
徐崢坦言,這需要制片人不以流量為標準,需要導演敢用好演員。而馮小剛直言,許多所謂大數據并不科學,不能因為一部電影賣了15億元票房,某個演員參演了,就“把這個賬都算他頭上”,因為“這里還有很多別人的努力”。
行業建言
明星演員要浸到生活里面
在陸川看來,今年很多電影平均票房1000萬元,其實已經在敲警鐘,表明觀眾期待真正的好電影。“有多少‘鮮肉’卷入了千萬級電影,他們拿走了多少錢?”他說,資本“攪和一下就走了”,但業內亟須端正創作姿態。
馮小剛還給年輕演員提出了幾點希望。“我們希望現在的這些當紅明星們,在內心做一個決定:我要成為一個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還是綜藝秀演員?”他說,這三條路都可以走得很好,希望他們能規劃一個發展方向,并朝這一方向努力。
關于演員天價片酬,馮小剛建議行業能制定出相關規定。“一個演員,一年拿出來‘賣’一次,我們同意給高片酬;但是你拿出來‘賣’四次,每一次還要那么多錢,這叫‘打劫銀行’,這是不合適的。”
馮小剛還呼吁年輕演員珍惜自己的“保鮮期”。他將演員的職業生涯比喻為蠟燭,得經常吹滅了歇一會兒,才能多點幾次。“拍完一部戲,經紀人要安排演員去休息、浸透到生活里面去,不能從這組出來就進那組,這樣蠟燭很快就點完了。”他認為,這樣對演員的長遠發展有利,也能讓電影得到有質感的、有修養的演員。
寧浩則提議,國內把對演員的評價系統“完全放權給了流量”,太過單一。他希望業內能逐漸建立起評價演員的權威系統,類似奧斯卡評選,而不是只被資本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