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編劇回應改編質疑
《我的前半生》編劇秦雯回應質疑
如果說《歡樂頌》是去年現實題材的標桿,那么《我的前半生》就是今年都市情感劇的現象級,但伴隨而來的爭議和話題此起彼伏,輻射圈早已不再局限于各種“媽媽群”,更不乏職場麗人、白領金領。從“原著黨”和“觀劇黨”之間的對峙、“防火防盜防閨蜜”的重新討論到諸多網友去“凌玲”吳越(劇中的“小三”)的微博下開罵,導致吳越被迫關閉評論以及有關“女性獨立”、話題的探討,由該劇衍生出的各種話題儼然比這兩天京城的高溫天氣還要熱。在所有的爭議聲中,各種劇透顯示出的“女主搶了閨蜜的男朋友”這個結局無論如何也讓人接受無能,編劇秦雯在接受采訪時又留下了一個小小的懸念,似乎讓觀眾感到此事有緩兒,“在改編的過程中設想了多種可能性,結尾更是改了6稿,沒有所謂對錯,只是每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認可,“改稿過程很愉快,相信我們最后尋找到了一個大家都會喜歡的結局。”
原著改編 移植了亦舒的種子 長出了自己的樹
北京晨報:您覺得這部劇和原著故事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哪里,在表達的主題上有什么繼承或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秦雯:其實改變挺大的,我們都特別喜歡師太的東西,而且給了我們很多力量。但是人物設定當時在香港,上世紀80年代,現在全部搬到內地來,搬到上海,我覺得首先在這個方面就會有很大的改動。而這個方面一改動,一定會影響所有的人物關系的改變,為了讓它落地,做了很大努力,然后大家都知道加了一個男主角,因為小說里面有一個貫穿全文的男主角,還有一些情感糾葛。因為加的這個男主角,整個對于兩個女主角的主線的故事推進,基本上都變掉了。師太的書里唐晶和羅子君最后都找到了歸屬,在我們戲里,我們其實是在探討一種或者多種更加新一點,更加是當代的一種情感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北京晨報:很多看過原著黨對于電視劇的改動爭議非常大,認為“失去了亦舒的原著精神”,您怎么看?
秦雯:小說可以通過文字的愉悅感讓你得到滿足,小說也可以多描寫比較隱忍的內心戲,讀者可以一直看下去。但戲劇沒有辦法做太多的內心描述,你只能通過一些外部的戲劇化的展示來編織戲劇的進度,所以首先要進行一些比較大的改動。至于引發大家的吐槽,我沒想過。因為我覺得任何東西肯定都是有人說好、有人說壞的,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是同意我們。
北京晨報:還有評論甚至質疑,為何還要掛“亦舒原著”四個字?
秦雯:我們這個故事依舊還叫《我的前半生》,里面的名字還沿用原來小說中的名字,是因為我們真的是買了亦舒的小說版權,必須對出處有所尊重。我們確實移植了亦舒的種子,由35年前香港的背景種到了今天上海的土壤,然后長出了自己的一棵樹。我們要尊重原著作者,尊重故事的出處。
北京晨報:不過,非原著黨倒是表示改編得很接地氣,對于愛情、婚姻、家庭的表達非常當下。
秦雯:至少我身邊的朋友討論柴米油鹽是少了,他們更多的是在討論一些關于情感的困惑。我們也想去探討一些新的情感模式,也是在摸索。
北京晨報:在羅子君這個人物形象上,除了他在原著當中的成長和變化,有沒有在她身上投射一些新的東西。
秦雯:原著當中,她肯定從家庭婦女變成一個職業女性,但是她的家庭背景基本是沒有的,我們給她們加了一些家庭背景。對于我們來說,家庭問題一直在討論,影響是很大,所以家庭當中的問題,處理家庭關系的方式,以及她和家人的關系,我們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嘗試。然后我們更多的其實關注了她和唐晶之間,她和賀涵之間,她和前夫之間,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戲劇要去做的東西。原著她跟前夫糾葛不是很多,我們也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努力,我們希望全方位看到一個立體人物的困惑,以及她的發泄和解決方案,也許不一定你會站在她這一邊,但是她至少能夠讓大家有一些思考。
有關人物 角色增加或改編皆為“落地”
北京晨報:為什么要加入“賀涵”這個角色?
秦雯:增加靳東扮演的賀涵,是因為原小說確實沒有一個貫穿的男主角。這對于電視劇來說是比較難做的,我們需要有一個貫穿的男主角。賀涵是一個,我估計90%上的女生都會喜歡的男性角色,如果他還幫助你的話。我覺得感情的發生,我們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感情發生之后,你的處理方式以及你的行為是可以控制的。我們怎么做選擇,等于把你推到了一個情感的風口浪尖上面。
北京晨報:吳越扮演的“第三者”凌玲關注度很高、爭議頗大。這個在您的意料之中嗎?
秦雯:這兩天關于這個問題我跟吳越也聊過。凌玲首先是作為戲劇功能性的人物存在,她是主角成長過程當中的一個絆腳石。我們的處理是讓她做一個什么樣的“絆腳石”?怎么樣能夠讓大家看到一個“絆腳石”的喜怒哀樂和生活?也許站在她的角度,我們會有一些同情、體諒,或者了解都可以。還是剛才說的,我們只是冷靜、帶有同情心地去展現、去敘述一個我們想要展現給大家的個體。
北京晨報:劇中的老卓在別人的感情里面看得很清楚、透徹,但是自己的感情描寫淡淡的一筆,和梅婷、孔維的“緣分”一帶而過,您設置這個人物用意在哪里?
秦雯:因為我們太愛陳道明老師了,覺得好像把他跟誰糾葛在一起,都不太對。我們想要有一個既能冷眼旁觀又能洞察一切、還能和賀涵對話的人,就選擇了陳老師。
有關結局 修改6稿 最后結尾很好
北京晨報:出于戲劇性的考慮,劇中這些人物關系的黏合性會較高。比如您設計子君、唐晶和賀涵之間的情感線,觀眾總在關注子君是不是搶了閨蜜唐晶的男友?
秦雯:其實我們在前期劇本的時候討論了很多關于結尾的問題,就是在這個上面爭執。如果你看過電視劇的話,你會知道,唐晶和賀涵情感關系是一種比較現代、又比較糾纏的情感關系,這種情感關系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
北京晨報:觀眾幾乎一邊倒地認定結尾子君和賀涵就是在一起了,實在無法接受。
秦雯:我一開始覺得這樣的話羅子君會不會有點對不起自己的閨蜜,唐晶曾經對她那樣幫助。后面真正看到結尾的時候,是很舒服的,他們并不是要刻意地做什么事情,不說道德上的譴責,或者道德上的評判,但是他們最后的那種選擇其實是忠于自我,就是劇本所說的那種,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只是一種很豁達的對待感情的態度,最后結尾很好。包括創作者也是,因為觀眾會誤會你們,你們就去選擇更安全的方式嗎?我們也希望勇敢一點,往前面做一些探討。
北京晨報:所以這樣的安排,也是希望表達對情感的態度更深層的探討。
秦雯:感情的發生本身就不是理智的,然后該怎么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約束自己的方式。
北京晨報:從《辣媽正傳》到《我的前半生》,您的這兩部作品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響。作為編劇,您覺得這類描寫都市女性的作品還可以有哪些突破?
秦雯:其實中年女性這部分是空白的,我反而覺得演員不多,很少關注這群人;或者30歲左右,或者以上,這是一個新的領域,你看美劇,很多的主角都是中年人。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