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村鎮銀行累計放貸3693億元 成“支農支小”生力軍
中新網杭州4月1日電 (趙小燕 黃慧)浙江省自2008年設立首家村鎮銀行,27家銀行積極響應,目前已組建60家村鎮銀行,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成為名副其實的“支農支小”生力軍。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浙江轄內村鎮銀行資產共計768億元,負債648億元,各項存款余額54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22億元,平均存貸比115%。資本充足率21.33%,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5.41%,不良貸款率2.11%,撥備覆蓋率214%,全轄村鎮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整體保持良好。
因地制宜鋪設村鎮銀行
據浙江銀監局調查,浙江農村經濟相對發達,個體工商戶和小企業數量多,但服務需求滿足度有待提高,因而浙江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很大。
對此,浙江銀監局要求村鎮銀行下沉網點鋪設,鼓勵和引導村鎮銀行開業半年后,每年設2家支行,盡快實現主要鄉鎮全覆蓋。目前,轄內村鎮銀行已設立支行207家,90%以上設在鄉鎮。最多的村鎮銀行已設立10家以上支行,基本實現了主要鄉鎮網點全覆蓋。
此外,浙江銀監局還引導村鎮銀行下沉服務重心,切實為三農和小微企業服務。截至2016年末,全轄村鎮銀行累計為38萬戶農戶和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22萬筆,累計發放貸款金額3693億元。全轄村鎮銀行對私貸款占比高達73%,且全部戶均貸款一直保持下降趨勢,2016年末戶均貸款34萬元,比2010年末的戶均67萬下降一半。在貸款結構上實現了“2個90%”,即100萬元以下貸款戶數占比高達94%,500萬以下貸款占比接近90%,成為扎根縣域、“支農支小”的新生力量。
不僅如此,浙江銀監局還鼓勵村鎮銀行廣泛運用微貸技術。一方面,通過每年開展村鎮銀行微貸業務培訓班的方式,組織探索和引進微貸技術。另一方面,出臺指導意見引導村鎮銀行做好微貸和農貸的有效結合,在授信額度、擔保方式、還款方式等方面尋求突破。
目前,30家村鎮銀行資產規模超過10億元,31家村鎮銀行的貸款規模已占當地農商行的10%以上,32家農戶貸款戶數超過2000戶。村鎮銀行的發展還通過“鯰魚效應”,促進當地農信社等銀行機構加快改進服務水平,實現了社會效益與商業效益的統一。
圍繞“支農支小”對抗風險
風險是所有銀行的生命線,村鎮銀行也不例外,對此浙江銀監局始終堅持風險為本,圍繞“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探索出了“1177”戰略,即村鎮銀行開業兩年內滿足“2個1”,戶均貸款余額低于100萬元,大額貸款占比不超過10%。“2個70%”則是100萬元以下貸款戶數占比不低于70%,500萬元以下貸款余額占比不低于70%,并配套建立主要監管指標月度監測制度。
同時為了從源頭上把握風險,浙江銀監局規定超出自身風險控制能力的客戶和業務不得介入。比如對“拼盤”貸款,浙江銀監局提出“禁5慎3”要求,增量客戶的拼盤銀行家數最高不超過5家,超過3家的要審慎介入。存量客戶要逐步退出,堅決防止跟風營銷、壘大戶,鼓勵村鎮銀行培養自己的客戶群。
浙江銀監局還組織開展了村鎮銀行全員參與的案件防范培訓和考試,進一步把控風險,以連續三年組織風險管理培訓,不斷提醒村鎮銀行吸取案件教訓,加強員工行為排查,時刻警惕案件苗頭的方式進行。
搭建平臺助村鎮銀行穩步走
為確保風險可控,又不把村鎮銀行辦成分支機構,因此浙江銀監局不組建獨資村鎮銀行,除去主發起行,一般股東也可加入。全轄主發起行平均持股比例為46%,其中引進民營資本47.62億元,占村鎮銀行注冊資本的54%。
同時,浙江銀監局首創村鎮銀行主發起行優化。目前,已成功推動轄內2家單體村鎮銀行實施了優化重組,將單體設立的主發起行更換為集約發起的主發起行,優化主發起行后的村鎮銀行各方面正逐步走上穩健發展的道路。
考慮到村鎮銀行橫向溝通非常缺乏,2014年初,在浙江銀監局建議和大力推動下,浙江省銀行業協會還成立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專業委員會,打造村鎮銀行的“交流平臺”、“合作平臺”、“協調平臺”、“服務平臺”和“自律平臺”,提高整體合規經營水平。并定期出版《新農金動態》刊物,促進村鎮銀行的業務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