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非理性海外并購醞釀風險 應充分評估審慎決策

      2017-07-21 11:50:55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據報道,近段時間以來,外界對某些大規模進行海外并購的民營企業關注較多。一批大型項目,因為涉及相關企業債務風險和融資能力等問題,市場給出了警示信號。

        不少網民認為,企業將投資目光轉向海外,渴望獲得優秀品牌、先進技術、成熟渠道、領先管理經驗等優質資產,以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獲得利潤新增長點,是符合市場邏輯的。但巨大的融資壓力、文化與制度的差異,也給中企的海外并購帶來嚴峻挑戰,甚至可能將收購風險傳導為金融風險。企業海外并購必須謹慎決策、做好預案。

        非理性海外并購醞釀風險

        網民“天辰”表示,企業并購本身就是一項充滿風險的具體投資行為,而跨國并購比國內并購操作程序要復雜得多,且受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更大。

        網民“沐恩零”認為,非理性海外并購容易引發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本損失,使企業發生財務危機,主要表現在由于大量支付并購資金而導致的借貸利息增加或股權稀釋造成的新公司的財務壓力。

        “海外投資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所帶來的杠桿風險、幣種錯配風險等也不容小覷。”網民“蘿卜天天吃”說,隨著中國企業債務率持續攀升,加之國內金融去杠桿和強監管的大背景,一有風吹草動,極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充分評估 審慎決策

        有網民指出,企業處于不同的文化習俗、社會制度之中,整合戰略規劃實施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理性對待海外并購,從戰略的高度來重視和搞好整合的戰略規劃,審慎決策。

        網民“孫友文”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前需要做充分的評估和分析。此外,還需識別每個階段不同的風險、不同風險的層級、不同風險的水平,準備完整的解決方案。

        網民“海獺君”認為,海外并購中應當遵循理性的投資邏輯,衡量并購交易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既要考慮投資帶來短期的財富效應,更要注重投資后的長期盈利。

        “中國企業并購動機不明確,盡職調查不充分,決策不科學,成本收益及風險管控缺乏預案,是海外并購失敗的重要原因。”網民“王靜文”稱,開展跨國投資與經營,要保持理性冷靜的頭腦,保持穩健的速度和節奏。要根據監管規則審慎決策,促進海外投資并購業務朝著規范化、流程化與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同時,有效降低對外投資的風險和收益的不確定性。

        (記者 李奕蕾 整理)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