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評論:要像精準扶貧一樣精準扶持實體經濟

      2018-08-04 10:55:54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文/閆肖鋒

        高層近日明確了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各方期待更快落地相關政策細則。當前的困境是,一方面要避免債務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需要嚴控風險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去杠桿姿勢不對、用力過猛,又會誤傷了實體經濟,導致內需外需下行壓力增大。這里的核心問題是,究竟什么是真積極的積極財政?

      資料圖:工廠生產機器人。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資料圖:工廠生產機器人。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7月23日傍晚,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政策信號,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并提出“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近期,市場涌現不少解讀文章,一些人毫不避諱地用上了“放水”“寬松”等字眼。但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

        但就微觀層面,對中國的實體企業來說仍“遠水解不了近渴”。比如國內“大豆之王”山東晨曦集團最近傳出破產重組的消息。這當然與中美貿易摩擦中匯率、大豆進口市場的轉變有關聯,但更與實體企業長期以來融資難、成本過高、稅費過重的現實關聯緊密。

        晨曦集團超過六成業務來自與大豆相關的糧油加工貿易。中美貿易摩擦只是壓垮其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資金鏈一直緊張,晨曦集團破產重組并不意外。早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晨曦集團董事長的邵仲毅就對媒體表示“睡不著覺?!?原因是,從2014年開始企業資金不足,2014年年中開始,銀行陸續通過讓其提前還款、貸款到期后減少放貸額度等方式,逐步減少了晨曦集團的貸款,與上一年度相比,企業總貸款數量減少了1/3左右。為籌措資金,近年來邵仲毅參加了大大小小十幾次由政府牽頭,地方民營企業和銀行等單位參加的協調會議,最終的結果是,晨曦擬進入地產、文旅行業,而作為主業的大豆進口加工業、煉化行業卻很難保得住了。晨曦集團不涉足房地產,不辦保險公司也不拿金融業牌照,不炒股,多年來一直堅持做實體經濟,卻很難跟上變幻莫測的節奏。

        這樣的實體經濟巨頭都在進行破產重整,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相信實業界的每位企業家都會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最近央行與財政部“互懟”,爭論的焦點其實應放在如何精準扶持實體經濟之上。沒有了像“傻瓜”一樣堅守的實體經濟,其他一切諸如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金融創新都沒有了前提。積極財政又為誰積極為誰忙?當然,金融行規和風控必須堅持,金融市場化是大方向,貸款也是市場化操作,補貼不能濫用,但減稅等其他財稅措施是可以嘗試的。這才是為實體經濟考量的真正積極的財稅政策。

        從長遠的、大的開放格局上看,今后可以讓海外商業金融機構進來,開放金融領域,讓外資金融機構、互聯網新型金融來為晨曦這樣的中國的制造業提供更具挑戰性、更精準的服務。但就目前緊迫的困境而言,政府應該做什么?盤點下來,無非是,第一提供融資支持,第二提供補貼,第三減免稅費。還有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提供穩定的政策和法治環境,讓企業有個長遠的發展預期。如此,企業的重組并購才會無后顧之憂,新的資本才敢進來,盤活晨曦式的實體企業僵局。

        總之,要像精準扶貧一樣精準扶持實體經濟。需要針對處于困境中的實體企業一事一議,需要解決它們的“近渴”,也要消除它們的“遠慮”。

        (《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第29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