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中國每年五六十萬人因房顫致腦中風 7成人用錯藥

      2017-06-06 15:01:26 來源:廣州日報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它會形成心房血栓,脫落后90%造成腦梗。6月6日是中國房顫日,據統計,我國約有800萬人受房顫侵擾,每年導致50萬~60萬人腦中風。華南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吳書林教授指出,高達7成的房顫者抗凝治療服用阿司匹林,但這對房顫抗凝是基本無效的!對付房顫,除了吃藥,其實還有兩種新技術可“一勞永逸”。專家呼吁:40歲以上尤其是超過65歲人群,應堅持每年至少做一次心電圖檢測。

        房顫是一種心律失常,常表現為心動過速而且節律不正常,發作時心悸、體乏、眩暈、胸悶氣短,自覺心臟跳得時快時慢。長期、持續的房顫可引起心臟擴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導致猝死。房顫發生時,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滯留于心房內,容易淤積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隨著血液流動,因為心房血栓個頭大,會導致比一般血管血栓更嚴重的后果――90%造成腦梗,10%導致其他動脈栓塞。

        何為房顫?它是心房血栓的“制造者”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內科主任醫師吳書林教授指出,房顫是一種心律失常,是心房內產生不規則的沖動,常常表現為心動過速而且節律不正常。發作時心悸、體乏、眩暈、胸悶氣短,自覺心臟跳得時快時慢,有的人感覺自己下一秒就要暈厥過去。如果此時做心電生理監測,可發現心房內激動傳導方向不一致,心房激動頻率可高達300~600次/分鐘,這時心房其實已經喪失有效收縮功能,且由于房室結保護作用,這些心房激動不全部到達心室,但心率也達100~160次/分鐘。

        很多人通過醫學科普知道室顫會死人,那房顫呢?吳書林教授說,房顫一般不直接致命,但危害非??膳篓D―長期、持續的房顫可引起心臟擴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導致猝死;而一次房顫,就可能導致腦卒中――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250萬~300萬例,其中因房顫引發的達20%,也就是說每年房顫導致了我國50萬~60萬人中風!

        顫不就是抖嗎,心抖一抖怎么會導致腦出大問題?

        原來,房顫發生時,心房有效收縮功能消失了,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滯留于心房內,容易淤積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隨著血液流動,因為心房血栓個頭大,會導致比一般血管血栓更嚴重的后果――90%造成腦梗,10%導致其他動脈栓塞。

        更要命的是,房顫引發的中風,比其他中風嚴重得多――30天內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則高達50%;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中風后第一年累計復發率高達6.9%。

        治療誤區:

        七成患者吃的藥基本無效

        房顫如此可怕,全國約有800萬房顫患者,7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10%,喝酒、喝咖啡、劇烈運動、勞累、肺部感染,都可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而引發房顫,而一次發作就可能導致中風,因此知道自己有房顫問題的人,會比較積極治療。

        對付房顫及其導致的卒中,國內外公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抗凝,即阻止心房中血液凝結成血栓。但很多房顫患者吃錯了藥!吳書林教授指出一個驚人的事實――因為確診房顫的中風患者中,多達7成人抗凝治療時服用阿司匹林,僅2.7%的人使用華法林療法,而前者對于房顫抗凝是基本無效的!

        阿司匹林明明被譽為預防血栓和血管粥樣硬化的“神藥”,為何偏偏在對付房顫血栓無效呢?

        吳書林教授指出,阿司匹林抗凝抗栓,靠的是抗血小板凝結,因此可預防高血壓、冠心病所導致的血管硬化、動脈血栓。但是,房顫發作導致的血栓主要在心腔內的心房或是靜脈內,是血液滯留淤積而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凝結在此處無效。“20世紀90年代臨床認為,阿司匹林可降低房顫血栓,但醫學進步至今,證實其基本上是無效的,最新的歐洲治療指南已擬剔除阿司匹林應用于房顫抗凝。”吳教授說,其實我國也不提倡,但因為“阿司匹林抗凝”的“名聲”太響,再加上便宜又簡便,造成很多人誤用于房顫抗凝。

        事實上,服藥應對房顫抗凝,華法林療法才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研究證實,可使患者腦卒中危險性下降達68%。

        不過,應用華法林療法,不僅用藥初期要反復抽血化驗,長期應用更必須堅持檢測INR,許多病人不能一直堅持。更何況,華法林作用很易受其他藥物或者飲食影響,劑量調整困難,有抗凝禁忌證者也不能用。

        根治房顫:導管消融手術可一勞永逸

        21世紀,出現了房顫導管消融手術,國內2004年后開始應用且效果不錯,至今廣東省人民醫院已經做了5000例左右,治療陣發性房顫成功率約為80%,治療持續性房顫一次成功率也在70%以上,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小于1%,成為臨床首選治療手段。

        這一根治術是微創介入操作,只需要在局麻下穿刺靜脈,導管通過皮膚切口、血管入徑,送到心臟,對引起房顫的病灶進行消融,手術只需要2小時左右,只留下針眼大小的穿刺口,術后2~3天就可出院了。

        術后,患者還要吃為期2個月的抗凝、抗心衰藥物,通過評分系統評估有無復發風險,再決定今后要否還吃抗凝藥,并隨訪3年。消融成功者,治愈后將不再發作。一次消融不成功者可多次手術,二次消融成功率約90%,目前重復做得最多的次數為4次。

        還有另一種消融術是冷凍消融,導管入徑后,將左心房與肺靜脈間凍起來,讓心房激動傳導不出來,也有80%成功率。

        “臨床發現,50%的房顫患者是可作消融根治術的。”吳書林教授指出,以前醫生通常只會指引藥物不能控制房顫的患者去做消融根治,因此至今只有不到6萬人做了,但目前已經擴大至有癥狀、有意愿的患者都可以做。他提醒,可考慮進行房顫導管消融根治術的情況包括:

        1.癥狀發作頻繁或藥物治療無效的嚴重陣發性房顫;2.癥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的持續性房顫;3.雖無癥狀,但有血栓栓塞危險因素的房顫患者。

        房顫導管消融手術

        在局麻下穿刺靜脈,導管通過皮膚切口、血管入徑,送到心臟,對引起房顫的病灶進行消融,術后2~3天就可出院了。消融成功者,治愈后將不再發作。一次消融不成功者可多次手術,二次消融成功率約90%。

        左心耳封堵術

        通過大腿內側的靜脈血管將導管送入心臟,在左心耳釋放封堵器,封閉左心耳口部,經過一段時間,心臟內皮細胞就會覆蓋封堵器表面,使左心耳完全閉合,絕大部分患者在術后45天后,就可終身停用抗凝血藥物了,成功率高達98.5%。

        預防中風:

        左心耳封堵術成功率達98.5%

        房顫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比平常人高出5~6倍,除了阻止房顫傳導,還有沒有辦法解除中風危險?吳書林教授稱,最新的左心耳封堵術,堪稱房顫引發腦中風的“終結者”。

        醫學研究證實,90%非瓣膜病性的房顫患者心房血栓是來源于左心耳。左心耳就像一個位于心臟左側的小口袋,房顫患者的血液在這里滯留,久而久之形成血栓,房顫引起的中風,正是因為血栓脫離左心耳進入血液循環,堵塞腦血管。

        左心耳封堵術也是微創手術,無需開胸,只要通過大腿內側的靜脈血管將導管送入心臟,在左心耳釋放封堵器,封閉左心耳口部,經過一段時間,心臟內皮細胞就會覆蓋封堵器表面,使左心耳完全閉合,絕大部分患者在術后45天后,就可終身停用抗凝血藥物了,成功率高達98.5%。

        吳書林教授指出,有抗凝藥物禁忌證的或者華法林治療后血栓評分一次高、一次低,等于或高于3分,可考慮使用此方法,目前歐美指南已經將其列入房顫IIB類患者治療,國內也在積極應用中。

        今日省醫義診送出7項福利

        今天上午9:30~12:30,省醫三大臨床科室聯合組織舉辦“中國房顫日”大型房顫義診公益活動,張玉虎、郭惠明、薛玉梅、方咸宏、廖洪濤等神經內科、心外科、心內科專家在門診大樓4樓多功能會議室現場咨詢、義診,還提供七大福利:

        1. 心內科、心外科、神經內科專家現場免費義診;

        2. 現場免費進行心電圖檢查一次;

        3. 免費進行心房顫動患者腦中風危險度評估,并由現場專家解答;

        4. 對服用抗凝藥物的房顫患者進行免費出血風險評估,并由現場專家解答;

        5. 對服用抗凝藥物的房顫患者免費進行INR(國際凝血比值)檢測;

        6. 獲贈房顫健康教育資料;

        7. 針對有必要的患者,贈送專家加號憑據一張,在一個月內前往該專家門診就醫,優先加號。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