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防腸癌“黑科技”:吞“膠囊”病變一目了然
名醫大講堂現場聽眾在認真做筆記。
腸道息肉在人群中的發病率不低。從腸道出現病變到進展為癌癥,通常會有十年左右的時間,該如何攔截癌變?你可能無法想象:吞一顆“膠囊”,從食管到腸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拉一坨“粑粑”,就能揪出隱藏在體內的腸癌基因。
6月7日上午,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舉行“拯救腸道健康,防范癌前病變”專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州醫院正在研發和應用堪稱“黑科技”的最新技術,可助人們一臂之力。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團隊和音視頻團隊聯合對本場講座進行了視頻直播,有需要者可在“廣州參考”手機客戶端“健康頻道”回看講座實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何家 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楊潤華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王磊
高考支招:
“考試餐”增粗糧
宜“懷舊”莫嘗新
昨天是2017年高考第一天,兩位主講嘉賓、中山六院副院長王磊教授和中山六院消化內科主任高翔教授為考生提供“高考腸道護航”方案。專家建議考試餐可適當增粗糧,菜肴可以豐盛,但量不能太多,不要買平時沒吃過的水果,雖然天氣炎熱,但應少喝飲料,多喝白開水。
“考試期間,孩子能量消耗大,營養要跟得上!”相信這是許多考生家長的心聲,家長變著法子做好“考試餐”,為孩子加油。王磊卻建議,考生的“高考餐”沒必要作太大調整,“按照平時的食譜就可以了,以干凈、適量為主。主食可適當增加谷物、玉米等粗糧,因孩子考試期間久坐,加上精神緊張,容易誘發便秘,而粗糧可以刺激胃腸道蠕動。”
他指出,家長要保持平常心,給孩子做平日里最喜歡、最熟悉菜肴就可以了,新食譜可能不一定適應孩子的腸胃。例如,有些家長會在考試期間給孩子準備一些蛋白含量比較豐富、價格比較貴海鮮或者平時舍不得買的食物等,以便給孩子增加營養。但是在這個非常時期,此舉可能適得其反。例如有可能造成腸道不耐受,引發腸胃不適。
有家長為讓孩子狀態好一點,會讓孩子喝濃茶或咖啡等提神。這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孩子平時有喝濃茶和咖啡的習慣,可以適量喝一點;如果孩子平時從來不喝咖啡和濃茶,建議不要喝。因為提神飲品在興奮過后有一個抑制期,中高考一般有兩天時間,喝提神飲品,大腦在第一天可能會很興奮,但到了第二天可能會進入抑制狀態,這樣對考試不一定有好處。王磊建議考試期間,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
高翔
攔截腸癌 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啟動“一級預防”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吃粗纖維的食物,盡量少吃精細食品;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不活動,運動應適度、規律。煙酒都會刺激直腸黏膜,因此要戒煙,盡量少飲酒。還要遠離致癌風險較高的食物,例如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腌肉、熏肉應偶爾食用。
第二道防線:早期篩查
一般人群在45歲以后就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5~10年進行一次纖維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則應在40歲以后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3~5年接受一次纖維腸鏡檢查。
第三道“防線”:腸癌的規范化治療
當癌變已突破前兩道“防線”,那就意味著人們已被確診為腸癌。目前大腸癌總體5年生存率為60%~70%,不同分期大腸癌治療效果不同。在臨床上治療腸癌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外科手術是當前最重要的治療手段,應根據腫瘤位置不同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
近年來外科手術也有了新的進展,“腹腔鏡結直腸手術”在臨床上有了廣泛應用。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的手術效果相當,手術并發癥比開腹手術要少,增加了保肝的機會;局部創傷小,全身反應輕,病人可在短期內恢復正?;顒?,可避免一些肺部并發癥;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可早期進食,從正常途徑補充營養。而且微創手術優勢在高齡患者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黑科技”
只需4.5克“粑粑”
能揪出癌前病變
最新技術的運用,為畏懼腸鏡的人們提供了新的選擇。去年10月,中山六院鄒鴻志教授團隊推出內地首個適合中國人群腸癌篩查的糞便基因檢測項目。“只需4.5克大便,檢測其中是否含有腸癌基因,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得腸癌。” 中山六院消化內科主任高翔教授介紹說,該技術對I、II期腸癌的檢測敏感性甚至可達91%,對屬于癌前病變的腺瘤也有高達64%的檢測敏感性,其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該項技術僅在中山六院開展,市民可到醫院消化內科、結直腸外科或簡易門診掛號,請醫生開具“糞便基因檢測(腸癌篩查)套餐”單據,再按照流程領取裝置采樣送樣,七個工作日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檢測報告。如果經醫生解讀報告,檢驗結果為陽性,則進一步做腸鏡檢查。如果檢驗結果為陰性,則建議隔一年再進行糞便基因檢測。
吞顆“膠囊”
病變一目了然
高翔介紹,在小腸疾病的篩查領域,則需要使用另一項黑科技――膠囊鏡。它的全名叫做“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又稱“醫用無線內鏡”,目前有進口和國產兩種產品。它比一粒膠囊藥丸略大,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智能膠囊。
患者只要把膠囊鏡吞下去,當它經過食管和胃后,進入小腸時,醫生利用體外的圖像記錄儀和影像工作站,接收到它拍攝到的腸內畫面,就能了解受檢者的整個消化道情況,尤其是小腸內的損傷、腫瘤等病變,從而對病情做出診斷。膠囊鏡安全無創,完成檢查后可從肛門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