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小伙跑完3000米倒地抽搐中風 住院大半月
本報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方琳
上月,20歲的小何(化名)自嘲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在弱冠之年就得了一次嚴重的中風。這也是浙江省中醫院下沙院區目前為止進行急性腦血管介入治療成功最年輕的患者。
醫生介紹,像小何這樣,養成經常熬夜、飲食不健康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年輕人,正逐漸被中風這一老年人常見疾病盯上。學會“中風120”策略,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快速識別卒中癥狀。
20歲少年患中風
醫院團隊及時救治
5月3日中午11:50左右,小何在完成3千米長跑休息5分鐘后突然倒地,出現意識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兩眼上視,右側肢體完全癱瘓。
接下來,就是一場生命與時間的賽跑。救護車趕往醫院途中,在浙江省中醫院卒中120協作組微信群里,接診120醫師第一時間發出“年輕小伙子,抽搐,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言語不清半小時”的消息。同一時間,在醫院,急救創傷中心、神經內科等卒中協作小組“值班員”紛紛第一時間進行回復,并做好接診工作。
一到醫院,由于當時查體和已有的輔助檢查不能明確患者的抽搐原因,并且小何煩躁不安、抽搐持續存在,若診斷有誤將直接影響其治療與預后。在征得小何家屬同意后,護士長陪同小何在磁共振室內完成頭顱核磁共振檢查,結果證實小何左側大腦中動脈完全閉塞致大面積腦梗死。
時間就是生命,在再次征得小何家屬同意后,醫生為小何實施橋接治療(藥物溶栓+介入治療)。開始靜脈溶栓后,介入團隊在小何發病3小時左右開始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很順利。
日前,經過大半月的后續治療后,小何幾乎不帶“瑕疵”地出院了。
離開醫院時,小何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及時來到浙江省中醫院下沙院區,在卒中協作小組共同努力下,在規定的時間窗內得到了由神經內科戚觀樹副主任醫師、神經內科裘濤副主任醫師等專家組成的神經內科團隊的及時救治。
小何開心地說:“我權當在省中醫院下沙院區‘旅游’半個月,現在能繼續回到學校去讀書,并且還能繼續參加體育運動。”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別讓老年病盯上你
據悉,小何是浙江省中醫院下沙院區目前為止進行急性腦血管介入治療成功最年輕的患者。
醫生介紹,近年來,像小何這樣,養成經常熬夜、飲食不健康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年輕人,正逐漸被中風這一老年人常見疾病盯上。
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和治療中風,如何早期發現卒中癥狀,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據資料顯示,我國的溶栓比率還非常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公眾對卒中的識別率低。醫生介紹,“中風120”策略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快速識別卒中,其步驟一是看1張臉(臉不對稱,口角歪斜);二是查2只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三是“0”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一旦發現癥狀,患者或家屬應第一時間撥打120,首先前往有卒中中心的醫院進行救治。
神經內科副主任張麗萍告訴記者,“我們現在與120急救中心合作進行院前院內聯合救治,也就是病人一旦上了120急救車,醫院接到信息,就開始準備工作,開通綠色通道,大大節約了病人的急救時間,贏得寶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