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愛吃垃圾食品? 減壓、上癮、有好味道
我喜歡吃肯德基,我一直不明白怎么成垃圾了。有綠菜,有肉,有面,有醬,還缺什么?
去網上查了一下,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類食品、腌制類食品、加工類肉食品、餅干類食品、汽水可樂類飲料、方便類食品、罐頭類食品、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冷凍甜品類食品、燒烤類食品。
掰指一算,我愛吃的竟全是垃圾食品。想必你也一樣。而且有以下困惑:憑什么要把這些小可愛叫做“垃圾食品”?我們為什么都喜歡吃垃圾食品?
喜歡“垃圾食品”是祖先遺傳的
千萬年來,人類都處在饑一頓飽一頓吃上頓沒下頓的狀態。所以吃了之后讓他們不餓而且有力氣的食物就會受到偏愛。糖是吃了之后最快“見效”的食物,脂肪則熱量高、持續時間長,自然也就會更受歡迎。這種發展歷程世界各地都會經歷,所以這樣的偏好也就會成為普遍現象。
只有到了近百年,人類才剛剛解決了食物匱乏的問題。當人類不再為吃飽而操心的時候,“味道”又成了影響飲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甜味”是人類最喜歡的味道,有統計發現孩子們對食物的偏好有大約50%取決于甜度。另一方面,許多香味物質是溶解于脂肪中的,所以有了肥肉的肉餡要好吃得多。
“垃圾食品”減壓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愛多吃,還會專挑熱量高的食物吃。
這些是有科學依據的:當人體感受到壓力,身體會分泌一種激素皮質醇,它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血糖水平,給細胞提供能量,但是也會使食欲增加、導致肥胖,還能阻止瘦蛋白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饑餓感,導致人會更想吃高熱量食物。
“垃圾食品”的好味道
許多“垃圾食品”經過油炸――在油炸的溫度下,食物中的氨基酸會和糖類發生反應,生成各種各樣的香味物質。而這些香味物質,是蒸、煮等“健康”的烹飪方式無法生成的。因此,垃圾食品,往往比“健康”食品有更好的味道。
吃“垃圾食品”上癮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究發現,實驗鼠常吃香腸、熏肉、乳酪蛋白等高熱量、高脂肪食品后,大腦內部會發生一些改變,這種變化類似于動物吸食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成癮后大腦發生的變化。而這些不斷堆積的脂肪中的一些物質也會改變大腦的獎賞閾限,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只有吃得更多,才能獲得滿足感。而讓老鼠擺脫高熱量食品,可能導致大腦出現與戒毒和戒酒類似的變化。
“垃圾吃法”更可怕
對大家來說,一個好消息是,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明確辟謠“沒有發布過這樣的名單”,甚至也不認可“垃圾食品”的概念。
其實,這些食品之所以成為“垃圾”,并不是他們含有多少有害物質。它們的問題在于人們吃得太多。“垃圾食品”給你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讓你忘記了去吃足夠的蔬菜、水果。
食物生來無所謂“垃圾”還是“健康”。飲食結構是否合理,才會讓一種食品成為“垃圾食品”或者“健康食品”。
□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