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切除兩個皮球大腫瘤重18斤 醫生一下癱坐
切除的腫瘤 縫合的“裂痕”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景爍
一個半小時的穿針走線后,這臺手術獲得了成功:足有兩個皮球大的腫瘤從29歲的小昭身上成功切除,她的子宮保住了。
預想的最壞情況都沒發生。小昭的下腔靜脈沒有破裂,粘連的器官被逐個剝開,沒有損壞,腸管的大靜脈沒有撕破。在手術開始的20分鐘內,最大的風險就被解除。
從醫30年,接觸過不少疑難雜癥,這算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杰“做得比預想的順利很多”的一臺手術。放下手術刀,他長舒了一口氣,和主管大夫抱著18斤重的腫瘤一起拍了張“慶功照”,彎彎的眼角現出欣喜的細紋。
然而剛邁進休息室,譚先杰卻一下癱坐在沙發上。他覺得自己有話要說。
6月26日醫師節這天,譚先杰趁著午休,將憋了3個月的“內心記錄”發了出去。24小時內,文章的閱讀量超過10萬,隨之而來的,是1萬多個贊和800多條留言。譚先杰有些小小的激動:他知道,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故事引起了內行和外行的共鳴。
兩個月前,29歲的病人小昭一邁進診室,就讓大家都嚇了一跳。這個長著娃娃臉的姑娘,腹部高高隆起,掀起衣服來,像極了即將分娩的雙胞胎孕婦。腫物周圍沒有一點兒縫隙,推都推不動。CT報告顯示,腫瘤直徑30厘米,提示可能來源于婦科。小昭告訴譚先杰,最近一個月,她走路越來越沉重,晚上不能平躺,甚至連呼吸都變得困難。
“這臺手術的風險絕對不會小。”譚先杰心里有些打鼓。雖然腫瘤為良性的可能性很大,但要從腹腔中突然搬出這么大的東西,病人的血壓很可能會維持不住,搞不好還會呼吸和心跳驟然停止。“前一段時間外科就有過這樣的病例,病人最終沒有搶救過來。”
不做,不出一個月,病人就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要做,這么復雜的情況,實在難以預測具體結果。
這些年,譚先杰和同行們都察覺到,人們對醫學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一旦出現問題,有時難以接受。大大小小的醫患糾紛越來越多,醫生們的膽子越來越小。“我也不例外。”
小昭去過幾家醫院,協和是她的最后一站。小昭母親焦急和信任的眼神最終讓譚先杰咬咬牙,收回了“要出國開會,近期不能安排手術”的推辭。
他把這臺手術比作一場戰役,“從硬著頭皮決定接收病人的那一刻起,其實就沒有退路了。”
譚先杰對醫患糾紛并不陌生。直到手術中才能判斷腫瘤的具體性質、無法提前預知的各種意外、患者對醫院和醫生過高的期望值,難理解和接受醫學的局限性,這些都是患者和家屬“抓狂”的原因。
雙方的溝通不暢有時也是重要的導火索。被疑難雜癥砸中,患者往往要從絕望轉變到反抗,再從反抗轉變到妥協,再到最終接受。不少病人在接觸醫生時還會衍生懷疑和憤怒情緒,這時候有的家屬就像“鞭炮”,很容易一點就炸。
“患者和醫生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差,本身就交流不多;即使交流充分,這些把醫院視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病人,也未必真能理解你說的病情復雜,有時還會認為醫生是為了逃避責任而嚇唬人。”譚先杰說。
譚先杰讓小昭去查大便常規和潛血,排除胃腸道腫瘤的可能;又讓她到麻醉科會診,做術前評估。她的病情最后被提交到婦科腫瘤專業組進行討論,請老教授和同事們共同拿主意,譚先杰還將小昭本人叫到了討論現場。
從CT報告上來看,這個巨大的腫瘤已經壓迫到了輸尿管。專家們建議,在正式的切除手術前,需要先在小昭體內放置輸尿管支架管,防止術中損傷輸尿管;還要進行血管造影,阻斷腫瘤的供血動脈,減少術中大出血出現的可能性。
正式手術的前一天,譚先杰對還在讀小學的兒子說:“爸爸明天有一臺很困難的手術,咱們早上可不可以麻利些,這樣爸爸送你到學校后就能到醫院好好吃頓早餐。”兒子爽快地答應了。
這天晚上,一貫“心理素質不錯”且睡眠良好的譚先杰失眠了。他在腦中反復預演著手術的情況,不知不覺過了前半夜,只好起身拿起一聽啤酒,喝完很快入睡。
第二天早晨,還在讀小學的兒子穿衣刷牙洗臉一氣呵成,兩人提前到了學校。臨走前,兒子囑咐他:“爸爸,你好好做手術吧。”
事實上,家人無法完全分擔醫生的職業壓力。手術前一天,譚先杰給他的老師郎景和院士發了短信,簡單敘述了病情和自己的擔心。手術當天上午7點半,譚先杰到郎大夫辦公室,向他詳細匯報了病情,郎大夫說上午有講演,但可以隨時電話,手術優先。臨走還告誡譚先杰: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慌亂,有我在呢。譚先杰回憶,“從郎大夫辦公室出來后,我走路都輕快了很多。”
10點,麻醉準備;10點35分,手術正式開臺。拿起熟悉的手術刀,譚先杰就像平常一樣,完全不緊張了。一個半小時后,手術宣告結束。18斤重的腫瘤被完整地取出,沒出一滴血,輕微的粘連被順利地處理好,其他的器官都完好無損。初步判斷,腫瘤是良性的,這也在后期的病理檢查中得到了證實。
譚先杰把這臺手術成功的因素歸結為技術之外的三點: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評估、科室和團隊的良好配合,還有難得的“好運氣”――來源于平臺支撐和前輩支持。
這正是他一定要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很多人看完舒了口氣,是因為結果順利。但恰恰這點在手術前根本無法預知。”
與譚先杰一起協同“作戰”的麻醉大夫朱波和手術室總護士長徐梅,平時也要和其他科室的疑難雜癥打交道。在她們的經驗里,小昭的手術不算最難,可萬一走錯一步,后果就不堪設想。
文章發出后的第四天中午,譚先杰從朋友圈看到,天津市某醫院一名主任被自己治療過的、“效果不錯”、活了7年的肝癌患者砍成重傷,正在搶救之中。他再次覺得悲憤:現在,醫生已經幾乎是一個完全不允許失手的職業。
盡管覺得“宣揚手術成功不合時宜”,但譚先杰堅持將后續的感受繼續分享出來。他希望小昭的故事能暫時緩解醫生的壓力,也給普通公眾提供一個機會,讀懂醫生淡定外表下豐富的甚至是糾結的內心故事。
譚先杰覺得,小昭的病例其實是千千萬萬臺手術的真實縮影――醫生從猶豫、焦慮到挑戰、攻堅,最后迎來手術的完美收官。在這個故事里,不再有生硬的臉譜,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強弱”,只有焦慮擔憂的患者、情緒波動的家屬、一波三折的診斷通知、必須故作淡定的醫生,以及手術前的夜晚里雙方的忐忑和失眠。
有讀者的回復戳中了譚先杰的內心。“這些是醫生的故事,可惜我們患者大多都不知道,更無法體會。”還有人留言,“這只是若干疑難雜癥手術中的一個,和其他手術不同的是,患者的腫瘤的確太大;但和其他手術相同的是,手術的責任一樣大,風險一樣大,付出一樣多。”
這些年,譚先杰看過不少醫生因為糾紛繞進了長期的拉扯,惹上了麻煩的官司,嚴重的甚至沒有機會再拿起手術刀,還有一小部分因此賠上了性命。
“患者有患者的感動,讀出的多是醫生的責任,都是正能量;但醫者有醫者的共鳴,看懂的更多是無奈,有些是負能量。”譚先杰感嘆。
上慣了手術臺的譚先杰不怕各種形狀奇怪的腫瘤,唯獨害怕向病人和家屬送達病情堪憂的噩耗。他最不敢面對的,是這些家屬臉上幾起幾浮的表情。
“誰不想帶來好消息呢。”譚先杰無奈。大多數時候,作為主治大夫,他們必須保持淡定,“我們能保證百分之百的盡力,但對結果不敢做百分之百的保證。”
譚先杰一直認為“醫患雙方是戰友,共同的敵人是疾病”這樣的口號過于理想。“沒有哪位醫生絕對不會遭遇醫患糾紛,對各種媒體報道過的偶發性的惡性事件,我們實際上無能為力。”
這位大夫坦言,從醫之初,他以為自己要做的是不斷地治愈和攻克,但等到實際入行才發現,醫生也要學會“認song”(上尸下從)。他更認同特魯多醫生的名言:有時是治愈、常常是緩解、總是去安慰。
“我不相信有醫生打心底里就希望把病人治壞。”譚先杰說,病人輸不起,醫生也同樣輸不起,醫生的職業生命也很脆弱。
譚先杰也曾同樣站在患者家屬席上。30多年前,他的母親被查出長了腫瘤。
在重慶渝東的大巴山深處,譚先杰以全學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縣上的第一中學,卻因離家50公里必須寄宿。初二寒假一回家,迎接他的是母親去世兩個月的噩耗。
譚先杰從此立志做一名醫生。從醫后他發現,腫瘤的“信號”早已在母親身上出現了一兩年,因為對醫學知識的匱乏,家人在幾乎無望的后期才輾轉找到醫院。
他加入了科普的隊伍: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表成系列的女性健康短文,還出了一本名為《子宮情事》的科普讀物。“讓病人有途徑從權威的醫生手里得到準確的資訊,而不是通過網絡搜索得到難辨真假的信息,這或許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矛盾。”令他欣喜的是,這兩年,門診里的病人有一半都是自己的科普讀者。
雖然選擇記錄“溫情”,但譚先杰并不回避悲劇。他十分清楚,即使在排名靠前的北京協和醫院,也同樣有一些手術的結果并不那么理想。
在小昭住進醫院的同期,譚先杰還在負責治療另一個年輕女孩。兩人的腫瘤大小幾乎相同,但迎來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局――手術過程中,醫生們發現女孩的腫瘤屬于惡性,而且是治療效果最差的那一種。那一刻,譚先杰握緊手術刀的手開始覺得無力。
女孩僅有14歲。在孩子父母的要求下,譚先杰和女孩的父母達成一致,不希望她知曉自己的真實病情。他們把對死亡的恐懼截留在了成人的世界,每回查房,譚先杰都要心情沉重地整理好微笑的面孔,“故作輕松地進行表演”。
女孩兩個月前病逝。直到現在,譚先杰和孩子的父母還會互相慰問,他們之間關于病情的交流消息足有幾千字。從網上看到小昭的故事后,這位母親發微信給譚先杰,“我很感動,想到了您對女兒的愛護。如果能把女兒的手術記錄下來,女兒也會感到欣慰。”
“有時間我一定會寫的。”譚先杰的語速放慢了一倍。他說這將會是一個更讓人感動的故事:家屬在絕望、抗爭和無助中感受到了醫生的同情和盡力,最終也平靜地接受了不愿接受的結果。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昭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