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創業教育應著重培養大學生“創新型創業”意識和能力 也能飛上璇極
中新網上海7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大學搞創業教育,究其根本是與人才培養有關的事情,而非僅為解決就業問題”,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樊麗明28日在與該校新近成立的創業學院首期“匡時班”學生交流時如是說。
創業,在當下的中國,被認為是最強大的經濟力量,創業活動也在從商業領域不斷深入到社會創業層面。在創業型社會背景下,中國各高校也積極回應時代新要求,包括上海財大在內,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紛紛成立創業學院,還有些高校將創業課程設定為全校學生必修課,或專門組織學生成立創業班,培養外來企業家,一股創業教育熱潮在中國高校中“轟轟烈烈”鋪陳開來。
上海財大創業學院首期“匡時班”共錄取了45名學員,在三周內學習財經特色創業模塊課程。雖然是在校學生,但他們籌劃中或正在進行中的創業項目多達37個,涉及互聯網+、創業產業、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有一個項目更是已獲得融資。
張思雨是上海財大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14級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學生。他和他的團隊打造了一個針對每個大學生的私人活動管家“Together”,這個智能課程表與校內活動、校外商家以及私人約伴相結合,以幫助大學生合理安排課余生活,高效利用零散時間。他告訴記者,短短十多天,因為有與企業家直接互動交流,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而學習的內容也非常貼合市場,“最重要的是學到了如何與企業家、投資人打交道等實戰技巧”,如今已經注冊公司的他對今后的創業路更有信心。
與張思雨有同樣想法的學員不在少數。對此,樊麗明回應說,最關鍵的是校園里要逐漸形成一種氛圍,即大學進行的創業教育著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強調的是播撒創新創業種子,“這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不能要求也不可能馬上出成果,不能過幾天就問‘怎么還不出馬云、馬化騰’”。
作為校長,樊麗明勉勵這些青年創客,在校期間,要正確處理好創新和創業的關系,創業和專業學習的關系,四年和未來的關系,成功和失敗的關系,“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創新型創業,不管今后是否創業,要以創業的精神做事”。
上海財大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劉志陽頗為認同這種觀點。他告訴記者,上海財大創業學院,已初步形成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一體兩翼培養模式,其中,通識教育強調塑造學生的品格和心性;專業教育側重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創業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能力。
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交大創業學院院長朱健看來,大學生創業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以北大、清華為首的研究性的大學進行的商業模式的創造和創新,主要還是應該進行科技型、引領型的,千萬不能太多選擇生存型創業。如果研究性的高校(學生)都選擇生存型創業,擠占了農民工創業的空間,那么農民工創業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