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每日家庭一小時 拒做“失陪族”
中新網北京4月13日電 (馬海燕 張楠)“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煩躁的孩子”可能是當今大城市許多家庭的寫照。今日在人民政協報社召開的以“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為主題的教育之春沙龍上,來自醫學界、心理學、教育界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倡議:拒做“失陪族”,每日家庭一小時,以喚醒人們對親子陪伴質量的關注。
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兒童早期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程淮展示的一份針對北京市西城區152個社區4014份0到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入戶問卷調查顯示,50%以上的父親每日親子陪伴時間在30分鐘以內,60%以上的母親親子陪伴時間在50分鐘以內。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親子陪伴成為年輕父母缺失的一項功課。
“現階段父母不是忙工作,就是低頭做手機一族,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和各種培訓班,都導致陪伴缺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說,缺乏陪伴,孩子難以與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造成心理安全感的缺失;缺乏陪伴,造成親子關系不佳,更易引發親子沖突和各種行為問題;缺乏陪伴,孩子更容易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得到滿足。高質量的陪伴應注意兩點:時間的保證、愛和情感的投入。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朱宗涵說,親子陪伴有助于兒童人格、情緒、心理的發展。高質量的陪伴要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既包括健康、成長,也包括情感、觀點,不僅僅是一起過家家,一起拆裝玩具,而且包括去超市、去商場、去銀行等等都帶上孩子,給孩子一個自然成長的環境,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強調,親子陪伴既要有時間保證,更要提升質量,和孩子做到高效溝通。親子陪伴當中重要的一項是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良好的家庭環境遠遠超過上名校的影響。”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認為,今天的家長應該思考如何讓孩子獲得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高質量的陪伴不在于能否為孩子買一大堆玩具,能否帶孩子出國旅游,而在于能否讓孩子過一種平常的生活,并在平常生活中不斷豐富孩子的情感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