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安徽本土版的脫貧致富經

      2018-10-02 16:00: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合肥10月2日電 題:安徽本土版的脫貧致富經

        中新社記者 吳蘭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安徽本土版的脫貧致富經

        見到胡志林時,他正將割來的青草撒向魚塘,只見青草覆蓋的水面上,有魚兒吃草時游動產生的水漩渦。

      9月21日,肢體二級殘疾的創業者胡志林在大病初愈后,因地制宜從事起養殖業。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
      9月21日,肢體二級殘疾的創業者胡志林在大病初愈后,因地制宜從事起養殖業。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

        50歲的胡志林,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無城鎮黃汰村村民。他在13歲的時候,腿部因疾致殘,2014年再動大手術,在家休養兩年,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大病休養兩年后的2017年,胡志林想利用自家附近水塘等自然條件養鴨。他說,那時候沒有技術,再加上各方面不成熟。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先到當地一養殖公司邊務工、邊學習種養技術。

        學得技術后,今年開始養殖的第一批1350只鴨子,是給27戶貧困戶代養的,貧困戶每只鴨子賺50元人民幣,自己賺10元左右。胡志林說,這批鴨子他的收益是1萬多元(人民幣,下同)。

        他說,脫貧要靠自己,如果一味的“等、靠、要”,一輩子還是停留在這里(指貧困)。我現在能干,靠自己搞番事業,自己發達了,比“等、靠、要”強百倍。

      50歲的胡志林,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無城鎮黃汰村村民。他在13歲的時候,腿部因疾致殘,2014年再動大手術,在家休養兩年,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
      50歲的胡志林,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無城鎮黃汰村村民。他在13歲的時候,腿部因疾致殘,2014年再動大手術,在家休養兩年,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

        當胡志林的車朝鴨子所在的魚塘開去時,一群鴨子朝著胡志林游來。他說,這是第二批鴨子,一共3000只。每批鴨子掙少點錢,甚至不掙錢都沒有關系,鴨子和魚循環養殖,到年底,養的魚還能掙個三五萬元。

        胡志林有個愿望,就是帶動周邊貧困戶共同致富。他說,我本來是貧困戶,我知道貧困戶的苦。

        采訪期間,胡志林的電話不停的響,他說,都是回頭客的預定電話。

        胡志林所在的黃汰村,有5017人,現有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387人,目前尚有27人未脫貧。黃汰村第一書記、扶貧隊長陳太華介紹,為進一步促進貧困戶就近就業,該村還建立了扶貧驛站。他說:“哪怕干兩個小時、干三個小時,也給予那些貧困戶在時間、勞務費用等方面最大優惠,讓他們有個就業的時間和一定的收入,彌補家庭的不足,提高家庭生活水平?!?/p>

      安徽全椒縣石沛鎮聯盟村貧困戶在家門口的“扶貧驛站”工作。中新社記者 沈果 攝
      安徽全椒縣石沛鎮聯盟村貧困戶在家門口的“扶貧驛站”工作。中新社記者 沈果 攝

        和蕪湖市無為縣一樣,滁州市全椒縣為助力貧困留守人員脫貧,做“居家就業”文章。

        初秋時節,沿著山環水繞、綿延起伏的山區公路,來到全椒縣馬廠鎮復興村香妃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楊增環正在和十幾個農民一起,在香菇大棚里面采摘蘑菇。

        據了解,楊增環在復興村承包1000多畝土地,建設21個大棚,優先聘用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與此同時,借助扶貧專項資金,合作社免費為貧困戶提供香菇大棚。農戶負責栽植菌棒,合作社負責回收香菇并無償提供全程技術服務。貧困戶除農產品銷售收入外,還按照股份參與合作社利潤的分紅,確保每戶種香菇年收入至少達1萬元。

        “扶貧驛站幫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到月就能發工資,還能照顧家里?!?5歲的陳登慧提起扶貧驛站時眉開眼笑。陳登慧是全椒縣古河鎮大同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古河鎮建成了扶貧驛站,她便來到扶貧驛站打工,每月能掙2000元。

        為幫助農村貧困家庭、留守婦女、殘疾人、有勞動力老年人實現就業增收,安徽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能人帶動、扶貧驛站、民宿旅游”等多種脫貧致富“本土版”,靶向發力,確保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完)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