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霜:從武漢臨空港走出的“女C羅”

牛尾巴過人、馬賽回旋、彩虹過人、任意電梯球,人球分過――王霜信手拈來,技術要領融匯于心,能夠毫無違和感的在比賽中運用上。
這名被網友贊譽為“女足C羅”的國家隊隊員王霜,就是從臨空港經開區(東西湖區)走出。
武漢是中國足球改革試點城市,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方面也走在國內各城市前列。而臨空港女子足球項目發展則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到現在,已經形成獨特的人才招募,發現和選送機制,近年來更是為女足輸送了王霜、呂悅云等一批“國腳”。
從小學到高中“一條龍”輸送機制
7月17日下午6時,記者在吳家山中學足球場上探班女足訓練,初中、高中隊的學員按衣服顏色分為明確的兩隊,雖然從身高上看不出太大區別,但從個人表現與技術成熟度,能感覺到不同水平層面的差距。
當天的場上教練是臨空港青年足球訓練隊總教練員韓建,助教周青,訓練隊高中組主教練鐘倩。他們將隊員按實力均衡分為兩隊,進行模擬對抗訓練,過程中不時進行指導,這些隊員很多都是跟隨三位教練多年,他們彼此已十分熟悉。
據了解,從小學開始選拔隊員,經過不斷淘汰和優選,將優秀隊員選送到初中、高中繼續培養,這是臨空港從1994年就開始的女足人才培養機制。早期臨空港在當地教委、體委的具體操作下,以“綠蔭工程”為載體,通過在全區所有中小學開展體育專項訓練活動,形成全區上下重視體育,基層學校優選人才的體制。
20多年來,這個人才培養鏈條上的學校不斷更替,尤其是高中階段,全市重點的吳家山中學擔負起高中階段隊員文化學習、項目訓練的綜合培養任務。為了孩子們能學習、訓練互不耽誤,負責小學階段學習訓練的吳家山一小,還將足球隊員們專門編成一個班。
以比賽挑尖子 文化體育兩不誤
對于運動員的成長路徑,文化與體育素質一直都存在矛盾:孩子的精力和時間有限,投入過多到訓練中,文化學習必然受到影響,除了少數文體兼優的學生,一般孩子都必須經歷一個磨煉甚至淘汰的過程。
對此臨空港也有獨特的一套保障機制:通過賽事選拔尖子,通過教學體制保障學習,盡量做到文化體育兩不誤。
“一場比賽,短則數天,多則十天半月,必然會打斷學校正常的學習課時,同樣也會打亂訓練進程。另外,選送一批隊員參賽,剩下的隊員怎么辦?他們會不會心想:優秀的被選走了,我們都是陪練的?”臨空港文體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但也不是一定不參加比賽。“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做好所有隊員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組織地選送隊員。做到參賽一次,發現一批人才,優選一批人才。”
吳家山中學是整個臨空港校園足球的出口。多年來,該校不僅培養出了岳敏、王霜等二十多名各級國家隊隊員,還將一批一批學生送入了令人向往的高等學府。
“我們每屆隊員大部分都去了北師大、中南大學、武漢體院等重點大學。”吳家山中學何建明校長坦言,如果單憑文化課成績,她們要考這樣的大學有些困難。“現在,北大、清華都開始招校園足球特長生,本地的武大、華中科大等7所高校也拿出了招生計劃。未來幾年,我們的優秀球員,很可能會出現在北大、清華的校園里。”據了解,呂悅云跟王霜是同一屆的,她倆曾一起進過國家隊。呂悅云現就讀北京師范大學,還成功保研。
豐沃一方土壤 培養優秀人才
臨空港校園足球的發展,韓建是最重要的見證人。他是王霜的啟蒙老師,也是臨空港校園足球的總教頭。這位曾經的湖北省青年隊隊長,2005年受邀來到臨空港搞校園足球,一干就是12年。
韓建對足球有一種近乎狂熱的癡迷,每天跟隊員們摸爬滾打在一起。“女兒有時怪我,說我對自己的隊員比對她還好。”韓建滿懷歉意地說,“現在,我會傾注更多關愛在女兒身上,不能錯過她的成長。”
正是這份對事業的執著,韓建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好苗子,一手培養出王霜、馮剛、呂悅云、鄧斯等4名國腳。
因為癡迷足球,一心撲在足球訓練上,韓建放棄了體制教師的身份,以特聘教練身份投身足球教育事業。他表示,現在的收入比體制教師高,至于身份問題:“我熱愛這個事業,其他的我不是太看重。”有人為他抱不平,他總回報以微笑,在他心里,能夠在這片綠蔭場上,已是滿足。
“臨空港歷屆領導都很重視校園足球,這促成了臨空港校園足球發展的良好生態。在這樣的土壤上,出好苗子是必然的?,F在,整個社會對校園足球高度關注,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臨空港的校園足球肯定會有更大的發展。”韓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