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病毒令比特幣“躺槍” 各國或加大監管力度
羊城晚報訊 記者戴曼曼報道:匿名難追蹤、收款全球化竟使比特幣成為黑客索要贖金的最佳選擇?近日,由于“勒索病毒”的黑客指定用比特幣收款,使得比特幣再受關注。業內紛紛猜測,這或將使得各國加強對比特幣的監管。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近期比特幣行情依然震蕩,在5月14日攀上單枚人民幣10888元的高點后,16日比特幣最低價又下探9499元,跌幅高達15%。
比特幣并非百分百匿名?
近日,一種新型的計算機勒索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蔓延,而黑客所要的贖金支付單位并非當前通行的國際支付貨幣,而是一種虛擬貨幣――比特幣。這也讓比特幣近期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不同于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比特幣被認為是一種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計算產生具備去中心化、專屬所有權、低交易費用及無隱藏成本的數字資產。有比特幣資深玩家透露,正因為這些特性,比特幣此前已被黑客盯上,成為收取“贖金”的通道。為何黑客會愛上比特幣?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當前較多的說法是因為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匿名性等造成其使用者和交易者難以追蹤。
不過,“比特幣本身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百分之百匿名的”,國內交易平臺OKCoin幣行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卻揭秘便捷和匿名僅是比特幣的一部分特征。OKCoin幣行的相關負責人揭秘稱,發送和接收比特幣就像作者用筆名發表作品一樣。“對于比特幣來說,你的匿名就是你接收比特幣的離線錢包”,該負責人表示,涉及“錢包”的每一項交易都將永久保存在該區塊鏈中,如果地址是和交易者的真實身份可以連接在一起,那么每一個交易都能找到對應的真實身份。
或再引監管關注
隨著比特幣因此次勒索病毒的蔓延再被關注,有分析指,這將引發全球監管層對比特幣的關注,各國或加大對其監管力度。事實上,在中國,央行曾多次重申,比特幣是特定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并號召機構及個人投資者應正確看待虛擬商品和虛擬貨幣,理性投資。
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近期比特幣的市場波動仍然較大,在今年5月初,比特幣國際價格突破萬元之后,國內比特幣價格也再度跟漲。記者昨日從比特幣交易網站OKcoin上看到,在5月14日比特幣單枚價格曾經攀爬到10888元的價格后,在16日最低曾下跌至9499元,下跌幅度高達15%,再度上演過山車行情。而截至昨日18:00左右,比特幣在該網站的價格則再度站穩10000元以上的關口。
OKCoin幣行昨日回應羊城晚報記者稱,近期尚未收到有關部門下發的收緊比特幣監管的通知,如果監管有相關要求會積極配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專家提醒
切勿盲目購買比特幣當“贖金”
如果普通市民電腦中毒,想購買比特幣作為贖金是否可以去網站進行交易?有業內人士提醒,市民如電腦中招,切勿盲目購買比特幣。OKCoin幣行的相關業務專家解釋稱,國內主要比特幣交易平臺是不能提取比特幣的,即僅能作為投資渠道,并不能提取實物或者轉賬給他人,因此也沒有辦法通過平臺購買的方式支付贖金解封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