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中國經濟“氣質”好 究竟如何好?
中新網3月4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刊發系列文章稱,中國經濟是外界借助“兩會”窗口關注的重點議題。針對外界對中國經濟的質疑,北京經濟學者3日在接受該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氣質”好,有十足動力保持中高速增長。
數據指標有保障
中國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產業室主任、研究員史煒表示,GDP數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居民收入提升帶來的財政稅收是多少,最關鍵的是有效財富的增加。他指出,增加中國產品的有效性和附加值能夠拉動和優化GDP。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徐洪才認為,中國經濟“氣質”好,并無大的債務壓力。從債權債務來看,中國是最大的債權國,擁有1.5萬億美元的對外凈債權,對外短期債務在1萬億美元左右,相比卻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政府部門的公共債務也是全世界最低的。
中國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產業室主任史煒表示,在投資拉動方面,中國的供給側改革還是以需求側為主的產業推進,他預計未來中國會有貨幣政策來做配套支持,總體依靠投資刺激一些新興產業,能夠保障經濟穩定增長。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政策穩定有系統
分析指,中國正在實施供給側改革來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十三五”規劃明確了未來5年中國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徐洪才稱,中國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存在推進改革的不確定性。
“十三五”將進一步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未來城鎮化率還要完成五個百分點,解決3億人口市民化和7000萬人口脫貧的問題。徐洪才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從農民變為市民,勢必會拉動基礎設施投資,同時消費結構也會產生改變,這都蘊含了巨大經濟潛力。”
該報另一篇文章稱,中國經濟是外界借助“兩會”窗口關注的重點議題,但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氣質很好,很少用“氣質”來評價一個經濟體。
本屆全國政協發言人王國慶對此并未解釋,他只是說,“(去年中國GDP增長)6.9%無論從速度上還是從增量、質量上都是可圈可點的”。那么,在國際社會屢現“唱空”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氣質”究竟如何表現得很好?
首先,氣質免不了橫向比較。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在全球經濟放緩、內部改革迫切的雙重壓力下,6.9%仍然是一個高速度。除了統計口徑調整后的印度,這一增速高于其他所有主要經濟體;GDP總量比2014年增加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這個增量超過了瑞典或者阿根廷GDP總量,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仍超25%。
其次,氣質更多的是一種內在涵養。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全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說明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而隨著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去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甚至超過了經濟增速“保八”時的水準。
當然,“氣質”很好,并不能掩蓋經濟面臨的難題,如化解過剩產能、降低成本、房地產去庫存、防范金融風險等。但西方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在未來幾十年,中國會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