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民生比天大 總理“狠話實話”傳遞信心
中新網3月17日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日在北京出席中外記者會,經濟、民生議題備受關注。港臺地區和外國華文媒體稱,這是李克強總理的第四次中外記者會。兩個多小時的答問幾乎將中國面對的經濟挑戰、改革難點和國際熱點一網打盡,貫穿其中的更是涉及十幾億中國百姓的民生話題。面對外界種種關切,李克強不僅展現大國總理風范,向世界傳播出中國信心,更在記者會上發出一張實實在在的“安民告示”,給大家一顆“定心丸”。
香港《大公報》17日文章稱,對于關乎自身腰包的經濟問題,很多人希望從兩會確定的中國發展路線圖尋找答案,對此李克強強調“中國經濟困難和希望并存,希望大于困難”,如果把億萬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調動起來,可以形成投鞭斷流的氣勢,再加上背水一戰的意志,就會闖過困難的關口,躍上希望的高原,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這一擲地有聲的表態,給企盼經濟之春如期到來的人們率先“吹來一陣暖風”。
該報說,開放和自信,還體現在敢于直面存在問題。有媒體問及,中央政府對基層養老金問題是坐視不管還是準備為他們買單,李克強坦言“這個問題很尖銳”,他又如實告之,“確實有個別地方養老金發放困難”,為了消除民眾對養老問題的顧慮,他表示要“做個安民告示”,承諾“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
談到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會不會出現下崗潮,李克強坦承心情“略有沉重”,他表示將在去產能、促發展、穩就業間達到平衡。而說到異地看病涉及的全國醫保聯網問題,他表示,這些瑣碎事宜就是“天大的事”,皆因“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改善民生”,要用群眾對民生的呼聲和要求來倒逼發展,推動和檢驗改革。
文章表示,總理的真誠答問,體現“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民心民意不可違”的執政理念;那些樸實的言語,堅定的承諾,更彰顯了以民為本、親民務實的執政情懷。

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狠話實話回答 傳遞中國信心
香港《文匯報》17日文章分析,這是一場被稱為“問題最尖銳”的總理記者會。諸多提問,直指中國經濟社會的“痛點”。
分析表示,當下全球經濟仍深陷危機泥潭,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借用李克強所言,這場記者會可謂是中國領導人向海內外投資者和企業家發出的“安民告示”。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疑慮,幾乎都在記者會上以提問形式呈現出來,李總理以不少狠話和實話作答,用自信的聲音向世界傳遞出中國信心。
外界注意到,李克強聲稱面對種種潛伏的危機,中國準備充分,彈藥充足。面對金融風險,李克強以“拿你是問”來警告有關當局應“守土有責”,打贏沒有硝煙的金融戰;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李克強誓言要“投鞭斷流”、“背水一戰”,頂住壓力促進轉型;承諾中央為養老兜底,李克強用3萬多億元(人民幣,下同)養老保險收支結余,以及1萬多億元社?;饍錇楹蠖?;確保去產能 “不丟老飯碗、拿上新飯碗”,李克強以1,000多億元專項資金作保障。面對各路記者的發問,李克強對中國經濟的困難做了全景式掃描,并提出對策,為中國經濟打氣。
新加坡《聯合早報》17日報道,記者會結束后,李克強意猶未盡,沒有即刻離去。當有記者隔著保安大聲問他對股市是否有信心時,他也高聲回答:“只要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這一嗓子為整場總理記者會增添了亮色。
香港《明報》17日報道,李克強在閉幕大會后召開記者會,回應近期對中國經濟下行、股匯波動的憂慮,期間大派定心丸,稱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亦不會爆發“下崗潮”。李克強又指,即使世界經濟持續不景氣,中國仍然有政策儲備,意味著宏觀調控還有“新招”未出。
總理看好香港發展前景
《大公報》表示,讓港人同樣感動暖心的是,面對“香港出路到底在哪里”的問題,李克強不僅重申中央將全力支持香港加快發展、增進香港民眾福祉,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對香港的前景看好”,更特別在回答別的問題之后,特別“插播”補充對“深港通”的回應。
《香港商報》17日報道稱,對于香港將何去何從的擔心,近來普遍存在。概因受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影響,香港面臨經濟放緩,傳統優勢有所弱化等更多挑戰。此時此刻,李克強對香港前景看好的講話,講出對香港的信心,極具針對性,亦有利振奮人心。
緣何總理看好香港?李克強首先強調香港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清晰表明中央對港一如既往的重視和關愛,對港大政方針一以貫之,亦表明中央會繼續支持香港的堅定態度。
歷史證明,無論香港出現什么變化,中央挺港的力度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減少過,香港故得以做到始終屹立不倒。如同李克強所說,只要是有利于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于增進香港民眾福祉,特區政府提出來的事,中央政府都會全力支持,這正是對港保持信心的最大保障。

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提問變辣 李克強正面接招
臺灣《旺報》17日刊發題為《陸媒提問變辣 李克強正面接招》一文稱,總理記者會是每年大陸全國兩會的最后高潮。今年若干大陸媒體問題變辣;過去時常提敏感問題的外媒,反而幾乎集中在經濟議題上。
有大陸官媒提到,大陸有些地方的養老金發放出現困難,直問李克強:“中央政府是坐視不管,還是準備為他們買單?”此問一出,令現場數百名中外記者為之側目。
只見李克強先緩緩氣氛,“你提的這個問題的確很尖銳”,不過這個問題是“一地之難、一時之急”,只要地方政府盡力,中央政府會給予補助;同時中央還要督促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他強調,“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
另有大陸記者問到,簡政放權進行了幾年,還是有企業和民眾反映,辦事時常“找不到門”,政府要如何解決?
李克強坦言,現在確有“找不到門”現象,束縛了產業的發展及民眾的消費需求。他當場承諾,今年要再砍掉一批審批事項。
總理親點“農民”記者提問
《文匯報》另一篇文章說,總理記者會“一問難求”,各路記者為爭搶提問機會,使盡渾身解數。坐在記者席第二排中間位置的一個女記者全程手舉寫有“農民”二字的標牌,成功引得總理注意,在主持人宣布最后一個問題結束后仍獲李克強點名,得到額外提問機會。
這位來自《農民日報》的記者就糧價下降令農民損失慘重發問,李克強對此表示,現在農產品主要是谷物產品,如玉米、小麥、大米,國內價格和國際市場相比,每噸幾乎要高600多塊錢(人民幣),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
李克強表示,下一步要推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讓農民更多地進城,有條件的能夠在城里留下來,這樣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民能夠把勞動生產率提高,使農產品更有競爭力。
承諾扶農力度不減
李克強也承諾,農業始終是一個弱勢產業,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會減,對農民支持的力度也不會減。中國問題的最終解決還在于農民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讓他們能夠富裕起來,過上現代文明的生活。
在李克強額外回答“農民”記者提問后,現場更有記者喊出“也給工人一個機會”,引得全場笑聲。李克強笑言,我們會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也會高度重視如何保護工人合法權益的問題,“顧此就會失彼,希望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