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博鰲論壇:更接地氣 中國經濟指向愈發清晰
中新網3月25日電 博鰲亞洲論壇日前在海南博鰲舉行,港澳媒體關注稱,今年年會主題為“亞洲新未來:新活力與新愿景”,吸引62個國家和地區嘉賓與會,為探求亞洲發展新活力凝聚各方智慧,創造新的合作機會。論壇幾乎涵蓋所有時下熱門“新經濟話題”。安排顯示,這次年會更加務實,更接地氣。
澳門日報25日社論稱,誕生于亞洲金融危機洗禮之后的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非政府、非盈利的國際組織,于2001年成立,十五年來,論壇致力于推動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為本地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業已成為國家間對話交流、相互借鑒的重要舞臺,是兼具亞洲特色和全球影響力的高端交流平臺,其促進亞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的重要作用,印證了博鰲論壇的存在價值。
社論指出,當前,亞洲已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這副引擎的后勁是否充足,很大程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否保持中高速。
不容忽視的是,國際金融危機雖已過去近八年,但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不少亞洲國家面臨出口下滑、債務規模擴大、經濟持續下行等問題,亞洲經濟處于近年來的較困難時期。

3月24日,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并發表演講。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李克強總理24日在論壇上演說時對亞洲的前景依然抱持樂觀。理由是,歷經兩次金融危機洗禮的亞洲已今非昔比。大多數國家在壯大實體經濟、抵御金融風險方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地區合作也取得豐碩成果。
去年,亞洲經濟的增速依然高于全球,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還有提升,去年亞洲僅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就達到6.5%,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四成四,貿易規模占世界貿易已達三分一左右,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因此亞洲有理由增強信心,為世界經濟復蘇發揮更大作用。
見證博鰲15年歷程
香港《文匯報》25日文章說,今年是博鰲亞洲論壇成立15周年,當論壇2016年年會的大幕開啟,人們看到了不斷成熟的博鰲。
回首往事,“亞洲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后遭到廣泛質疑,亞洲的“路在何方”引起了人們的思考。正是此時,一批仁人志士在海南博鰲鄉村高爾夫俱樂部的思想碰撞迸發出火花:在亞洲設立一個相當于達沃斯論壇的平臺,匯聚各界精英共襄亞洲大事、探索亞洲發展!
論壇成立之初困難重重,缺知名度、缺資金、缺經驗,很多受邀嘉賓和企業因為不了解而不愿意參會,更有人會問:博鰲是什么?博鰲在哪里?如今,以“合作與發展”為主旋律的博鰲論壇已成為全球關注亞洲發展的政商知名人士爭相參與的盛會,已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達沃斯”。
新經濟可令中國彎道超車

3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海南博鰲與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的各國領導人及論壇理事會負責人合影。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式上,李克強演講中多次提及“新經濟”。“新經濟”再度高調“搶鏡”,中國經濟的未來指向亦越發清晰。
《香港商報》報道援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賈晉京表示,“新經濟”可看作經濟運行中的多方面創新。“它包含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兩方面創新,一方面是以轉型升級激活傳統產業生命力,另一方面是以創業創新激發新興產業爆發力”。
經濟學家宋清輝亦指,若要大力發展新經濟,從政府層面來看,除了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鼓勵外,還需做到兩點:其一,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其二,加強改善民生。“‘十三五’期間,中國新經濟發展應從‘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發力,這也是中國發展新經濟的一條現實路徑。”他說,“在這些領域,世界各國都在同一個起跑在線,將為中國‘彎道超車’發達國家提供更大可能。”
香港《經濟日報》25日刊發社評指,銀行金融業是百業之母,在國際事務方面何嘗不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亞洲第一大國,現正積極爭取擴大在亞洲金融事務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