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僑報:日本大建保育園陷入民意對決之困

中新網4月19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9日刊文指,日本保育園嚴重不足,各地在大力解決“待機兒童”問題的過程中,卻遭到了民意的反對。文章表示,工程遺憾流產,不但傷了許多育兒家庭的心,也反映出日本行政決策方面存在的巨大矛盾和障礙。
文章摘編如下:
近年來,日本社會堆積如山的問題中,有一個特別顯眼――保育園嚴重不足。在家等待入園的兒童越來越多,育兒家庭也越來越焦急。一名日本媽媽甚至發出了“寧愿賣身及賄賂,只希望有園可入”的絕望呼喊。
在高齡少子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創造良好的育兒環境無疑是頭等大事。按理說,既然保育園不夠,多多建造對于焦急等待的育兒家庭來說,肯定是一種“福音”。不想,原本應當“眾望所歸”的保育園建設,近期卻在日本掀起了一陣“福音OR噪音”的民意對決風波。
日本各地大力解決“待機兒童”問題的過程中,位于千葉縣的市川市目前仍有數百名無園可入的兒童,位居全國第九位,問題相對突出。順應不少育兒家庭的民意,當地政府幾年前啟動市政工程,計劃擇地在一片居民區附近建造大型保育園,并公開募集入園申請。不想,由于周邊居民強烈反對和抗議,最終不了了之。
一片熱議聲中,周邊居民的反對之聲卻始終未變。他們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兒童吵嚷,干擾周邊環境。二是附近交通狀況不佳,原本也不適合兒童通行。咋一看,似乎都有些道理,但細細琢磨卻耐人尋味。
首先,居民的反對凸顯社會人情冷漠。日媒的調查中,一位不愿露面的老人理直氣壯地表示,從早到晚小孩子嗚嗚呀呀,簡直就是一種環境污染。而另一位女士也忿忿地稱,自己擁有在安靜環境下居住的權利,決不允許受到干擾。其實,作為市政工程,當地政府人員已經多次前往與市民溝通,但每次都無果而返,不得不 最終放棄。與這些苛刻的聲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媽媽們的唏噓不已。作為一項造福社會的“育兒工程”,卻得不到基本的理解和寬容,被許多人視為是一種日本社會特有的人情冷漠現象。甚至還有日本媽媽稱,比起硬件設施的短缺,這種人情味上的壁壘更難逾越。
其次,安全是日本社會用來說事的“萬金油”。相當一部分反對居民多次強調,嫌吵并不是主要原因,安全隱患才是關鍵。據稱,計劃修建的保育園附近通車道路僅有3米多寬,對兒童和大人都是一種安全難題。其實,市政部門已經提出解決方案,從技術上看,似乎安全也并不能成為站得住腳的反對理由。但是對于一向有著嚴謹、規范、責任意識的日本社會而言,“安全”可謂是一道大紅線,屢試不爽,自然也讓市政部門知難而退,無計可施。
最后,“民意”與“行政決策”之間微妙的平衡。日本執政者為了選票,民意反饋一直都是左右行政的重要因素。但是,體現并尊重民意的同時,有時民意對立的壓力也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保育園建設爭議就是典型例子。因民意而來卻因民意戛然而止,最終市政府還必須反省稱,沒能提前就建設一事與當地居民很好溝通,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比起孰是孰非的問題,或許興建保育園這種行政工程,更應該在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框架內討論,可是民意有時候往往更看重是與非,遵從這種傾向往往很難有效解決實質問題。
對于積極改善育兒環境、促進人口增長的日本社會,保育園的建設本應得到更多支持和諒解,工程遺憾流產,不但傷了許多育兒家庭的心,也反映出日本行政決策方面存在的巨大矛盾和障礙,這或許是個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