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破解少子化困局 臺當局須把錢花在刀刃上
中新網4月19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18日發表社論《搶救少子化 官民總動員》稱,臺灣人為什么不愛生,也生得少?臺灣的低薪困境多年未解,過長的工時名列全球前茅,也讓民眾一再延后婚育計劃。要減輕臺灣的少子化壓力,臺當局必須制訂務實可行且能借力使力的生育政策,同時也把錢花在刀口上。
文章摘編如下:
臺當局近日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力拼要把總生育率(指育齡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子女數),從目前的1.1人,提升到1.6人,減輕臺灣的少子化危機。臺“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會在三個月內統合資源提出短中長期計劃,短期政策將擺在提高育兒津貼與托育政策,讓民眾想要生、養得起。
臺灣的少子化危機,并非今日才發生,這幾年在臺當局拉高催生誘因下,臺灣的總生率雖有回升,但還是低于1.3人的超低生育率水平;距離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理想生育率2.1人,更有相當大的距離。
在亞洲,同樣飽受高齡化與低出生率雙重夾擊的地區不少,像是新加坡、韓國、日本等。近年總生育率徘徊在1.4人的日本,早在2003年就在內閣設立“少子化擔當大臣”,現任首相安倍上任后,更是拼命催生,并喊出2025年要把總生育率拉到1.8人的目標。
臺灣人為什么不愛生,也生得少?君不見,臺灣的低薪困境多年未解,過長的工時名列全球前茅,也讓民眾一再延后婚育計劃。即便長年在職場奮戰的男女,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結婚生子,但是經濟能力有限的雙薪家庭,如何應付龐大且費力的托育、教育問題,還是讓不少人生了一胎就止步,更遑論那些飽受工作摧殘,想生卻生不出的求子家庭。
直言之,臺灣的少子化問題,實際上是架構在層層貧瘠的經濟、教育、社福等困境中。臺灣想要脫困、降低人口負成長的壓力,不能只靠“衛福部”,蔡英文、林全都應跳出來領軍承擔。
日本傾國家之力,花了十多年的工夫鼓勵生育,但當前成效還不足以讓人驚艷。欠缺整體催生戰略的臺灣,要在短時間內讓年輕人有生子的意愿,難度更大。不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資源有限、時間緊迫下,臺當局至少要做好下列三件事:
第一,臺當局財政有限,更應積極“杠桿”“地方政府”與企業一同來催生。例如,以統籌分配款做誘因,或是仿效幾年前的縣市節能競賽,以高額獎金鼓勵各縣市推出因地制宜且兼顧城鄉不同需求的催生策略。
在企業方面,這幾年已有不少企業主動提供員工優渥的生育福利,像是臺灣渣打大方提供20周產假,優于“勞基法”的56天產假,或是如金仁寶集團鼓勵員工每生一胎,就補助6.6萬元(新臺幣,下同)等。臺當局此刻應大舉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躋身幸福企業之林,或可考慮將企業是否提供友善的生育或托育措施,做為企業申請“政府”經費時的評選條件之一。
第二,勞動、性別平等法規,應提供有力的生育支撐。例如,很多婦女擔心生育后,工作與升遷機會就會跟著泡湯,此時,臺當局就應積極完善遠距工作法規,或是讓有育嬰需求的父母,可以選擇部分工時彈性上班。
第三,針對想生育但是生不起或是生不出的家庭,應提供有效協助。針對生不起的家庭,臺當局更要重視“實質分擔育兒責任”,例如從環境面提高公托比,或是拉高托育、教育補助,乃至于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等,都是不錯的做法。針對想生卻生不出的家庭,也可仿效日本提供試管嬰兒、不孕癥治療半價補助,讓真正有意愿生養的家庭,能平價圓夢。
要減輕臺灣的少子化壓力,臺當局必須制訂務實可行且能借力使力的生育政策,同時也把錢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