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媒:日本快餐店為何相繼取消24小時營業?
中新網6月6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6日刊文稱,2017年以來,日本商店的24小時服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餐飲店取消24小時營業。日本媒體認為,年輕人生活模式的變化,造成了快餐店深夜沒有客源。此外,嚴重的勞動力不足,也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真是一個便利的國家啊”。許多到日本旅行的人都會這樣感嘆一句。
的確,日本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遍布各地,便利店內還提供熟食服務,部分便利店還有吃飯的桌椅等。日本的大型超市、干洗店、快餐店、快遞等也都提供上門取貨和送貨上門服務。24小時營業的還不只便利店,就連居酒屋、家庭餐廳、卡拉OK等也是24小時營業。
然而,進入2017年以來,日本的這種便利、“體貼”的24小時服務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日本大型快餐店運營集團SKYLARK,就在今年2月嘗試性地對100家店鋪取消了24小時營業,改為早晨7點開業,深夜2點閉店。到了今年4月,取消24小時營業的店鋪增加到225家。該集團社長表示:“下這個決定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是集團歷史性的一大轉折點。”
擁有300多家店鋪的ROYAL HOST,也在今年2月2日取消了所有店鋪的24小時營業,就連日本的麥當勞,和5年前相比,24小時營業的店鋪也少了幾乎一半左右。
其實這些餐飲店取消24小時營業,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深夜到店的客人越來越少。比如說SKYLARK集團旗下的三大品牌家庭餐廳,在深夜2點到5點這個時間段,平均每天只有8位客人光顧。
日本餐飲店24小時營業的歷史開始于1971年,最初的“頭領大哥”,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以牛肉蓋飯起家的吉野家。到了上世紀80年代,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都要拼到深夜的日本人越來越多,因此深夜營業的家庭餐廳遍地開花,一時間更成為大學生們的社交場所。
日本媒體認為,伴隨著日本少子化問題的加劇,年輕人越來越少,肯和朋友出門的更少,大家往往都是舒服地窩在家里,用智能手機相互交流,餓了也是用手機上網點外賣。正是以上這些年輕人生活模式的變化,造成了快餐店深夜沒有客源。
如今,就連日本最大的百貨集團、旗下擁有26家百貨公司的三越伊勢丹,也從6年前開始縮短了營業時間。從一年只在元旦閉店一天,到在淡季設定了店休日,再到將新年首賣由1月2日改為1月3日等。
這種縮短營業時間的做法,從顧客的角度出發是便利性下降,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是營業額減少,似乎雙方都有損失。即便如此,日本的餐飲業、百貨業都不得不出此下策。
其實,除了智能手機帶來的生活模式的變化外,嚴重的勞動力不足,也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根據大阪商工會議所6月提供的數據顯示,資本金在10億日元以下的企業里,有65%都感覺到勞動力不足,小規模的企業更因為店員不足而面臨著關閉或延期開店。
所以,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越來越少,該背鍋的究竟是智能手機還是“人才破產”?(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