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xxo8s"></p>
    2. 外報:中國經濟提升市場信心 歐洲應注重其外溢效應

      2017-07-19 11:50: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18日電 7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經濟“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態勢更加明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同比增長6.9%。對此,法國《歐洲時報》18日刊文稱,在世界經濟仍處于復蘇階段的當下,中國經濟上半年相對出色的表現,對于提升市場信心有重要作用。就當前經濟運行的實際、經濟格局的重構情況以及改革路徑的選擇來看,歐洲更加注重中國經濟的“外溢”效應、強化與中國經濟合作的意義可能更大。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之前,多家機構都預測二季度GDP增速為6.8%,而最終的結果是6.9%,超出市場預期,與一季度GDP增速持平,這已經是中國經濟連續八個季度位于6.7%至6.9%的增長區間,的確顯示出一種“穩”的態勢。實際上,除了GDP增速的穩定,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還顯示,物價、就業、城鄉居民收入等重要指標也都呈現“穩”的屬性。對此,可從三個緯度進行觀察。

      資料圖為福州一處剛建設完工的房地產樓盤。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資料圖:福州一處剛建設完工的房地產樓盤。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首先,在這一輪經濟增長放緩的周期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能持續接近7%的增長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主要緣于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開始顯現效果,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投資增長迅速,服務業生產指數不斷攀升;二是持續不斷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降低成本等措施,大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三是新產業、新業態的勃興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這也是最近不少歐美媒體聚焦包括“共享單車”在內的中國新經濟、新科技的原因之一,中國創新之路推動經濟發展的正面“外溢”也將越來越多。

        其次,在不確定性仍然廣泛存在的情況下,上半年經濟運行超出預期的表現,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其重要意義在于,將為下半年的經濟、金融改革贏得更加充裕的政策空間、更加穩固的政策定力,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這一點對于中國正在推進的金融改革尤顯重要。

        早于上半年經濟數據公布,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于7月15日在北京閉幕。這次會議對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從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強調,對防控風險、加強監管、深化改革的突出,備受矚目。

        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區,并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方面是金融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需要一定的空間和定力;另一方面是金融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十分明顯,正在改變市場預期、資金流動、資源配置模式。

        換言之,在上半年經濟增長帶來的“操作空間”下,如果下半年中國金融改革能穩步推進,也取得一些超預期的效果,那么二者的疊加效應將得到放大,對中國經濟實現全年目標有巨大幫助。

        再則,在世界經濟仍處于復蘇階段的當下,中國經濟上半年相對出色的表現對于提升市場信心有重要作用,但世界經濟要真正走出困境,還有待主要經濟體的再平衡。

        實際上,除了中國公布經濟運行數據外,本周還有不少經濟體要公布較為重要的經濟數據,比如新西蘭、英國、加拿大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美國各大企業第二季度的財報,以及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會議。這些都是觀察世界經濟走勢的重要參照。

        在這一輪經濟復蘇中,美國經濟的節奏已經比較明顯,在增長、通脹、就業等數據漸有起色的情況下,已經進入加息通道,而中國經濟的表現一直是低迷世界經濟中的一道亮色,如今企穩向好的態勢更加明顯。在中美經濟表現出某種同步性的情況下,世界四大經濟體中,最大的風險實際在歐洲和日本。

        對于歐洲而言,經濟向好的節點是對量化寬松政策進行縮減,這也是外界對本周歐洲央行會議的重點關注。盡管中美經濟表現出一定的同步性,但采取的經濟策略卻大不相同,就當前經濟運行的實際、經濟格局的重構情況以及改革路徑的選擇來看,歐洲更加注重中國經濟的“外溢”效應、強化與中國經濟合作的意義可能更大。

      男男在线观看中字

      1. <p id="xxo8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