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編輯親述:報上那個援華抗日的印度醫生是我爸
中國僑網4月19日電 英國BBC中文網刊文,講述了一個援華抗日的印度醫生的動人故事,文章摘編如下:
“我們的祖國是印度。我們在報上讀到日軍如何破壞村莊,殺害無辜平民。當一九三七年中國戰事爆發后,印度立即發起一種抵制日貨運動。跟著我們聽到在仰光組成了一個救護隊,我們便自動參加?!?/p>
這段話出自1939年2月22日的香港《星島晨報》一篇報道,《兩位印度的中國友人在惠州》,署名“本報特派東江記者徐飛”。
這張剪報來自一本老式學生練習簿,主人是瑪諾什?巴魯阿,BBC英國廣播公司國際臺南亞區編輯。她的父親正是當年為特派記者徐飛用英語寫下這段話的兩名印度人之一,達士(Ajay Kumar Das)。
小紅本
瑪諾什?巴魯阿在加爾各答上小學的時候,奶奶給了她一個紅色硬皮封面的練習簿,不厚,里面貼了不少舊剪報。奶奶叮囑她好好保管這個剪貼簿,長大了再看。那里有她父親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海外歷險經歷,神秘又復雜。
她說:“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奶奶給了我一個剪貼本,里面有各式各樣的剪紙粘貼,其中有兩張中文剪報。奶奶叮囑我好好保存這個本子,等我長大了,讀讀這些文章,我會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p>
瑪諾什是3個孩子里的老大。關于父親年輕時在國外的經歷 ,她聽家里長輩說過,但具體情節了解不多,沒什么感性印象。剪貼本里那兩張年代十分久遠的外國報紙剪報,發黃、發脆,上面都是中文,她看不懂。
因為是長輩的往事,所以一直沒太在意。父親2014年去世后,家里準備把一些舊的文件資料數據化,便于保存。
最近,她在整理故紙時忽然想到:為什么不可以請國際臺中文科同事幫忙,看看剪貼簿里那張1939年的香港報紙剪報,到底寫了些什么?
結果,她驚訝地發現:原來父親也曾是個熱血青年。奶奶當年說得對,這些記載讓她為有這樣一個父親而驕傲。
在發黃的舊剪報的字里行間,達士先生那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重見天日,變得鮮活靈動、有血有肉。
中國告急
《星島晨報》是1938年僑商胡文虎在香港創辦的星島報系3份中文報紙之一,另有《星島日報》和《星島晚報》。日本占領香港期間,《星島日報》改名《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本投降后恢復成《星島日報》。
1938年,達士21歲,是大學醫科3年級學生,離畢業還有一年。當時印度在爭取獨立,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歐洲則大戰一觸即發。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中國向世界發出呼吁,請求國際社會提供醫療援助。
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派了一支5人醫療隊,其中就有廣為人知的“國際友人柯棣華大夫”。
不過,達士和另一位醫科學生杰克拉巴迪的故事,現在能找到的記錄很少。在介紹緬甸華僑救護隊的資料文檔里,大部分只是提到隊員里包含兩名印度醫生。
當年救護隊成員之一的馬興寅在《緬甸華僑救護隊回國抗日親歷記》一文中回憶當時救護隊成立的經過,其中提到兩名印度醫生,還寫下了他們的名字,提到他們英文很好,是醫生,其中一個是達士(原文譯作達斯)。
根據當年的報紙記述,達士和同伴們從新聞里得知中國需要醫藥援助,遂決定赴華。他們當時設法從乘船到緬甸仰光,在那里加入了緬甸華僑救護隊,經新加坡輾轉抵達香港,然后進入廣州。
因為廣州受到日本空軍密集轟炸,醫療隊撤往別處,最后到了惠州。
往事歷歷
轟炸的凄厲、傾塌的樓房、瓦礫灰燼、殘缺散落的尸骸,他們都目睹了。
當地街頭,轟炸過后一片狼藉,殘軀斷肢遍地。達士和救護隊的同伴們征得部隊指揮官批準去收拾尸骸。
達士有一次在家信里講了一件事,瑪諾什今天看了還是驚訝不已。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日軍轟炸過后,他和同伴去救治傷兵,對方卻說,先別管傷口,先給他們找點吃的,餓壞了。結果,他到一個被遺棄的商店把食物一掃而光,拿去給那些饑餓不堪的傷員果腹?!澳强墒且粋€21歲的小伙子第一次打劫商店啊,即便是兵荒馬亂,店主生死、去向不明,”女兒感慨,“可以想象當時他多不容易。他還得學會用武器,萬一遭到襲擊可以自衛?!?/p>
日機轟炸廣州時,當地的警察局也人去樓空。達士和伙伴們還到警察局庫房找到了槍彈,把自己武裝起來,給傷兵補足彈藥。
剪報里還有更驚險的。達士在給母親的信中說,他們在一次穿越邊境時,黑暗中不知哪兒打來一發子彈,從他膝蓋下方擦過,幸而只傷到皮肉,他沒有止步,而是忍痛繼續前行。
他用了“一瘸一拐”這個詞,人們才得以推斷他傷得不輕。
這些,達士都寫在信里寄給遠在故鄉的母親。故鄉在當時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地區的西隆(Shillong, Assam)。
母子之間的通信,有一部分在印度當地報紙上發表。在中國,達士也向媒體轉述母親給他的信里的叮囑。
母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里說,“你去中國提供人道援助,我真為你高興。你在那里的言行舉止無論巨細都在折射你的祖國印度。不要當懦夫,不要逃跑,即使腦子里盤旋著死神的威脅,也要勇敢向前。不要讓家族蒙羞?!?/p>
這樣的通信持續了兩年。
11年后
達士于1950年回到故鄉希隆。
因為當年大學沒有畢業就去了中國,所以沒有醫生資格,回印度后先后在幾家醫藥公司工作。
輾轉中他到了加爾各答,結婚成家,生了3個孩子,老大就是瑪諾什。
達士出生于醫藥世家,祖輩就從事醫藥行業,所以他的哥哥后來開了一家制藥廠,達士就在這個廠工作,一直到退休。
瑪諾什現在有點后悔,父親生前她沒有讓他詳細講述戰爭年代的海外歷險故事。
父親晚年有一次中風,之后瑪諾什用卡式錄音機錄下了他的口述回憶。
父親1980年代有一次接受BBC采訪,回憶當年去中國提供人道援助的決定,解釋說自己當時認定“必須去”。
他說,那次行動的目的是支援被侵略軍占領的國家。印度當時受英國殖民統治,正在爭取獨立,而中國則在抵抗日本入侵,所以他希望為中國抗日軍人和民眾治病療傷。
懸疑和意外
“他有那么多讓我感到意外的故事,那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瑪諾什說。
比如,達士和杰克拉巴迪在惠州作為援華抗日的國際友人頗出風頭,經常被邀請在集會上發表演講。
他在信里告訴母親,“我要在一個集會上講話,人很多,他們給了我一個麥克風。麥克風!我可緊張了。從來沒有對這麥克風說過話?!?/p>
瑪諾什覺得很有意思,“他好像很享受當名人的感覺。他在家信里提到,好多中國人追著要我的簽名呢!”字里行間透著得意之情。
他當年決定中斷學業去中國那一段,也讓瑪諾什讀來恍如看別人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父親的經歷。
當時他瞞著家里,暗中籌劃準備。1938年2月最小的妹妹生日那天,他乘著大家為小妹慶生忙碌之際悄悄溜走。
瑪諾什后來知道,當時家里發現達士不見了,到處找人未果后報警。
兩個月后警察通知達士的母親,在緬甸仰光找到了她兒子,還問希望如何處理,是把他強制送回家還是隨他去?
因為不希望兒子留下警局記錄,達士的母親決定,“隨他去吧”。
后來,兒子開始給家里寫信,這段懸疑告終。
或許,下面這個可以算是讓她大感出乎意料的一例:達士醫生當年的家信中有一封竟是用抗日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英譯收尾。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后來,這首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